close


* 點燃自己的心燈,這需要經過一番努力,用自己的生活當資材,用悟性當火石,才能把它點亮。禪宗六祖慧能說 :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 這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參悟才行。希望的心燈一旦被引燃,生活即刻振作起來,感覺自在,而且能完全接納自己,實現自己。禪宗有許多關於禪燈的公案,可以説明你瞭解它。


 * 唐朝的溈山靈佑是一位禪門高僧,也是溈仰宗的開山祖師。在他還未開悟之前,跟著百丈懷海學禪,是百丈的侍僧。


 * 有一天,天氣很冷,百丈對溈山說:去撥撥看爐中是否還有火種?” 溈山在灰燼中撥來撥去,就是看不到一點子火,於是回報百丈說:“ 沒有一點子火。” 於是百丈下了禪床,走了過來,深深一撥,卻被他找到一粒炭火。


 * 於是百丈挑起它,對著溈山說:“ 看!這不就是火。” 溈山就在百丈禪師深深撥開灰燼找到火種時而大悟。這則公案告訴我們,肯努力、肯盡責、肯承擔,就能看到那禪燈之火。


* 心燈是無形的智慧 *


 * 每個人心靈的深處,都有一盞光明的燈。只要肯努力、肯立志、肯腳踏實地地生活和工作,那盞光明的燈便能大放異彩。它給人溫暖,給人信心,助長志氣,照亮前程。


 * 心燈是無形的智慧,是活潑的回應能力,是能克服煩惱、使人自在的積極心志,而不是迷信者在家裡點的一盞燈。如果家裡需要點一盞禪燈,也必須明瞭那盞燈是一種象徵,它在提醒自己:要經常維持智慧的明亮,心神的愉悅,待人處世的清醒。


 * 德山是唐朝時代的高僧,他年輕時由四川來到湖南,跟鼎鼎有名的龍潭禪師學佛。一天晚上,他陪師父閒聊,不覺已到深夜。德山離開老師的茅棚,因天色很黑而折了回來。龍潭於是點了一盞燭火給德山。正當德山要去接時,龍潭忽然把火吹熄,就在這時候德山大悟,而向龍潭禮拜。


* 龍潭說:“ 你見到什 麼?” 德山說:“ 從今以後再也不疑天下老和尚說的話。” 第二天德山便離開他的老師,繼續行腳參訪去。龍潭對其他 ****** 說:他的心志有如金剛一般,牙 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將來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在。” 後來德山成為禪宗大師,培養了許多高足。


 * 你也許想知道德山在火把被吹熄時見到什麼。很明顯的,他見到了獨立不依賴的自由性;所以龍潭才會說,他具備金剛不惑的獨立思考,“ 牙如劍樹,口如血盆 ” 表示他能辯破邪說,破除迷信,而能高顯生活的真理。


 * 人最忌諱的就是失去光明的心智,漸漸被黑暗的罪惡所包圍;最可怕的是步上貪婪、暴力和癡迷。這使人失去理性和情性,而最後心靈卻完全黑暗。明與暗不是日夜的明暗;在光天化日之下仍有人為非作歹的昏黑,深夜時仍有人會綻放雪中送炭的光明。


 * 光明不是在佛龕上點燈點燭,而要在自己心中綻放覺醒的摩尼珠光。昏黑是什麼?消極的一念就是。消極的思想,逃避的態度,貪婪的欲念,都是消極;惡習氣、壞脾性、壞情緒也是消極,這都會導致心智的昏聵。光明是心靈無障礙的自由。


 * 自由不是現代人所說的 “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這是縱慾而不是自由,是物慾色相的奴隸而不是自由的主人。真正的自由是能完全自我控制,是心靈上的自由,是清醒與覺悟。


 * 唐朝的仰山禪師在悟道前問他的老師溈山說:“ 什麼是真佛住處?”這話的意思是說,如何才能證悟成佛,溈山當然知道要告訴他,佛唯有醒覺的光明性才能契會到。但他沒有這樣明說,卻用過程來表達,那就更加生動了,他說: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驗之無窮。


 * 這裡所說的無思是指不被刻板的觀念所限,不受消極的惡習氣所染,那就有光明自在的思想。這正是《六祖壇經》所說:去除執心,通達無礙。所以禪者從無思的自由性中試著點燃自己的心燈。


* 教育在培養光明性 *


 * 人生需要光明,如果自己認為命不好,就真的時運不濟起來;如果能積極振作,好運就在門口等候你。所以教育子女要從培養光明性開始,要先瞭解他,接納他,然後才能教導他,督促他,進而鼓勵他,省發他。


 * 我曾看過一幅圖畫,畫面是兩個人,一個是在通往高山半途中,從姿態中看出勇往邁進的樂觀,畫家把它畫得很有神采,那栩栩的神采就是心燈明亮。另一位坐在離山腳下不遠的地方,垂頭松肩,看來迷惘頹廢,畫家的筆觸表現得沉重緩抑,這個人看來是霉運十足了。


 * 教育不是用自己的野心和目標來教,不是教孩子成為什麼,而是要培養他的光明性,然後讓他去開拓自己的前程。經營事業又何嘗不是一樣呢? * 光明的心智就是成功的關鍵。


 * 松下幸之助講過一個故事:有兩個鄉下人一起到城裡謀生。他們一到城裡共同目睹一副景象:城市裡有人在賣水。


 * 甲說,這城市連水都要花錢,生活費用太高,很難維持生計,於是打退堂鼓,回到鄉下去了,一直過著貧困憂鬱的生活。


 * 乙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說城裡頭連水都可以賣錢,那麼賺錢一定很容易,於是留在城裡工作,發展出一番事業來。甲所以憂鬱是因為消極,乙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的心燈是明亮的。


 * 心理諮詢的任務是説明一個人認識自己,清楚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然後修正它,將它化作光明面,那就是點燃他的心燈。學禪則由自己來參修,從而引導自己,走出窠穴,擺脫消極的習氣,從而展現出自性中光明的心力。


 * 佛教有一則故事很能發人深省:在偏僻的鄉下,住著一對夫妻。有一天,一位貌美端莊的女子,向他們要求借住一晚。這對夫妻答應了,便問她的來歷。這女子說她是幸運之神,所到人家將非常幸運。夫妻倆聽了非常高興,熱忱地款待她。


 * 不久,又有一位奇醜無比的女子也要求借住。夫妻兩人問明她的身份,知道她是不幸之神,又奇醜無比,便不肯借與她住。這時不幸之神說,幸運之神是她姐姐,如果要接納姐姐,就一定同時要接納妹妹,這對夫妻向幸運之神求證,果然不幸之神就是她的妹妹。


* 夫妻兩個人只因為害怕不幸之神,就把兩姐妹統統趕出門去。幸運之神與不幸之神便一起來到另一戶人家,說明她們的身份之後,這家主人則說:不管是幸運與否,都住進來好了,天色已晚,不住這裡就無處棲身,便接納她們姊妹。結果這家人家爾後一直很幸運。


* 經典上說幸運之神來自功德天,不幸之神來自黑暗天,兩個是相伴而游的。功德天的神可以將黑暗天的力量,轉動成為智慧和光,所以兩人在一起就完全地光明起來。


 * 正如同人的一生,有如意也有失意,只要能用意志力和光明性,就可以把失敗的經驗當作成功的踏板,用改正過去的錯誤化作未來成功的條件。


 * 一般人都說黑暗過去之後就是光明,黑夜之後必然是朝曦。但禪者的觀點卻非如此,他的法眼中看黑暗本身就是光明。我們該注意一個事實:當你認為黑暗之後是光明,那麼此刻你正無奈地處於黑暗,等著光明的到來。


 * 等待本身就是一種消極的心智,怎麼會得到光明的結果呢?所以處於黑暗,仍然必須像光明時那麼有勁,才能化黑暗為光明。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在逆境中,蓄足了光明的智慧和熱力。


 * 真正的佛是人的自性 *


 * 禪在宗教信仰中,並不膜拜偶像,而是要真正虔誠地禮佛。禪者禮佛是虔誠地學習佛的光明智慧,雖然他也拜佛像,但他拜的不是像而是佛。所以有沒有佛像並不重要。在沒有佛像下禮佛,也一樣地虔誠。這就是所謂 “ 無相 ” 了。


 * 唐朝的丹霞禪師,有一天因為天氣太冷,而把佛像劈了當柴燒,其他的禪僧看了,就責備他對佛不恭敬,質問他為什麼要燒佛像?丹霞禪師說:“ 我想看看佛像能否燒出舍利子。” 禪僧們說:“木頭雕的佛像怎會燒出舍利子呢?” 於是丹霞神清氣閑地說:“ 那麼它就不是佛了。”


 * 丹霞是為了啟發眾禪僧:佛不是色相的,也不是想像的,真正的佛就是人的自性。成佛就是從自性中綻放慈、悲、喜、捨的光明性。


 * 禪門重視的是覺悟,要 見性(展現自性中的光明)成佛,而不是成天只念佛,自己毫不知努力,不肯培養德行,省發智慧。所以趙州禪師說:“ 念一聲佛要漱口三天。” 他所說的 “ 念佛 ” 是指依賴、迷信和不肯磨煉自己的念佛,而不是心繫念著諸佛法界的念佛。一個人若流於形式的念佛,那就該慚愧地漱口三天了。


 * 禪宗的修行是很特別的,他們要避免 “ 宗教的情結 ” 或宗教的依賴性神經質,而要一個人真正能獨立解脫,去面對生命,去承擔人生,去認證宇宙的本來面目,去悟佛入佛。禪燈就在這裡引導禪的參訪者尋得那光明的至寶。


* 對現代人而言,禪是不可或缺的。禪與科學文明並不相悖,甚至於能引導現代人善用科技文明,以提升生活的素質。禪的光明心燈,能澄清每個人的心念,讓人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裡,流露著清新自在的情操。


* 禪也能説明我們厘清思考,讓自己在價值紛擾的社會裡,看出究竟圓融的生活之道。當然,這盞心燈,也能照亮自己有限的生命,去看出無盡的光明前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淨空居士 的頭像
    淨空居士

    淨空禪林

    淨空居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