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萬眾期待的新北市林口區 「竹林山 觀音寺」終於在歷時 12 年的改建,耗資新臺幣廿億元,於今年〔民國 101 年〕國曆 12 月 9 日〔農曆 10 月 26 日〕上午,正式啟用,舉行入火安座大典,約五萬民信眾冒雨參加此一盛大的安座大典。
~ 民國 89 年 9 月 28 日改建時的動土典禮照片〔取自網路〕
林口 「竹林山 觀音寺」位於台北縣林口鄉菁湖村,奉祀十八手觀世音菩薩尊像。嘉慶辛酉年間(公元一八○一)年由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市, 分靈大媽、二媽、三媽到台灣來。由「大坪頂」地區(五湖、五坑、龜山)信徒,恭迎大媽尊寶像由「十八坪位」(現在改為樹林口、菁埔、太平嶺、南勢埔、大 湖、台北、新莊、泰山、樹林(西盛)、頂坡角、桃園、大竹、南崁、大園、坑子外、大南灣、小南灣、龜山、下湖、等二十坪位)輪流奉祀。
「竹林山 觀音寺」歷經一甲子歲月,致建材腐朽,安全堪虞,廟貌老舊,於民國七十二年(公元一九八三年)起經第七屆至第十一屆董監事多次研商,聘請專家學者赴大陸、日 本、東南亞等地,實地勘察,選購琉璃瓦、台灣檜木、大陸青斗石、大陸牛樟木雕等高級建材,費盡不少心力,終於決定於原址重建。敦聘專家設計,經多次開會研 商定案。
於民國八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動工改建典禮。民國九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舉行上樑大典。主體基礎建築順利竣工,預定於民國一○一年落成。
~ 「竹林山 觀音寺」改建後的模型」。
~ 「竹林山 觀音寺」採三落七門閩南風格建築,屋頂採四垂頂式。建坪九百七十坪,主殿高達七十五台尺,木料採用台灣檜木,其中主殿大樑跨距五十台尺,如此巨木得之不易。木雕採用高級檜木。石材購自大陸之青斗石,質地堅牢細緻。屋頂採用五彩高級琉璃瓦。
「觀音寺」落成之後,氣勢磅礴,莊嚴宏偉,必然成為現代寺廟建築典範,也是信眾心靈依託神聖殿堂。
~ 廟門龍柱和壁堵皆以青斗石精緻的雕刻打造。
~ 中央的三川門及天公爐平臺。
~ 「竹林山 觀音寺」龍側的兩處川門。
~ 中央川門由天公爐旁兩側階梯進入。
~ 「觀音寺」的大型銅鑄天公爐,對面的紅色鐵皮建築為改建時期的臨時大殿,將來折除之後,前面視野更加廣闊。
~ 天公爐平臺的圍欄上之青斗石打造精美圓型鏤空的蓮座龍形雕刻。
~ 中央神門及兩側石獅。
~ 中央神門上方的「竹林山 觀音寺」廟匾。
~ 七處川門的門神皆以立體浮雕彩繪製作。
~ 進入川門左右兩側各設有隨喜金紙及點香處。
~ 川門拜亭的左右兩側角落都設有服務台。
~ 川門上方的藻井等雕刻彩繪富麗堂皇。
~ 重建工程最大的特色,包括龍柱、牆壁、石堵均採用進口中國青斗石精雕細琢,並以台灣檜木和樟木做樑柱,廟宇主殿使用十八根台灣檜木為柱、 拜亭有四根、兩側偏殿各八根;拜亭兩根跨距十二公尺的橫樑,則是廟裡最長的檜木,另屋脊六百處木雕斗拱材質也全都是檜木,走進廟內,濃濃的檜木香撲鼻而 來,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 中央拜亭上方橫樑等精美雕刻彩繪極具藝術價值,可見廟方在這方面的用心。
~ 大殿前的拜亭 ~
~ 大殿龍側的兩層廂房 ~
~ 龍側廂房尚未使用 ~
~ 大殿虎側之兩層廂房 ~
~ 虎側廂房目前也尚未使用 ~
~ 大殿前之香爐。「竹林山 觀音寺」目前只有天公爐及此處共兩座香爐。
~ 香爐採環保觀念製造,香爐口設有抽風口,香煙經由抽風口抽入再經由地下埋設的抽風管排出。
~ 大殿前方的石雕龍柱及天神石柱。
~ 大殿前方左右兩側各建有一座龍池。
~ 龍池上方有座龍頭石雕,龍嘴有龍泉流入池中,池中已有很多信徒投入銅板硬幣,宛如許願池。
~ 大殿禁止入內參拜,信徒只能在中央拜亭上香參拜。
~ 正殿大廳總共設有九座神龕一字排列,由於禁止入內,加上淨空以手機拍攝,因此無法將神像清楚的拍攝下來。
~ 大殿中央神龕主祀 「十八臂觀音佛袓」 ~
「觀世音菩薩」唐朝之前譯為「觀世音」,依修音聲法門而成道,達到耳根圓通,能傾聽萬法之聲。因此稱為「觀世音」。到了唐 朝玄奘法師,將觀世音翻為「觀自在」,就是指修證成功的行者,能透徹萬法根源,看透所有存在本來面目,十方世界自由來往,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無不自 在,故稱「觀自在」。也就是真正獲得解脫,獲得自由自在的人,因此觀世音菩薩,得道之後,解脫生老病死的困宥,為宇宙萬法之王,超越任何時空,永恆存在十 方三世,達到真正「觀自在」境界。
「十八手觀音」,象徵般若的十八空,這是提示一切眾生,學佛非依據智慧成就不可。雙手結印相拄成輪,就是象徵福德,智慧圓滿。
「觀世音菩薩」不但遍布十方世界,永恆存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劫數,並且以大慈 大悲的心願,永不休止的為輪迴中的苦惱眾生,救苦救難,無一缺漏。只要世界上任何遇難的生命呼喚他,必定尋聲救助災厄。因此觀世音菩薩除了幫助釋迦牟尼弘 揚佛法之外,也輔佐阿彌陀佛教主,救助眾生。
心存善念,常行善行,時誦「觀世音菩薩」法號,就可以逢凶化吉,渡無邊的苦海,增無窮的福慧。
~ 「竹林山 觀音寺」主祀之 「十八臂觀音佛袓」金身。
~ 「觀音佛袓」龍側神龕奉祀 「文殊菩薩」。
~ 「文殊菩薩」神龕之龍側依序為奉祀 「玄壇真君」、「關聖帝君」及「文昌帝君」之三座神龕。
~ 「玄壇真君」金身。
~ 「關聖帝君」及「關平太子」和「周倉將軍」金身。
~ 「文昌帝君」金身。
~ 中央「觀音佛袓」神龕虎側奉祀 「普賢菩薩」。
~ 「普賢菩薩」金身。
~ 「普賢菩薩」虎側之三座神龕依序是奉祀 「註生娘娘」、「天上聖母」及「神德正神」,可說是集佛、道、儒於一家的廟宇。
~ 「註生娘娘」金身。
~ 「天上聖母」金身。
~ 「福德正神」金身。
~ 中央正殿前方供奉的 「韋馱護法」。
~ 正殿前方奉祀之 「伽藍護法」。
~ 大殿兩側假山造型內奉祀 「十八羅漢」。
~ 虎側偏殿為 「太歲殿」。
~ 「太歲殿」的正殿神龕。
~ 「太歲殿」主祀 「斗姆元君」,配祀 「左輔星君」及「右弼星君」。
~ 「太歲殿」兩側供奉 「六十太歲星君」。
~ 另外位於大殿龍側的偏殿此處應該就是供信徒點光明燈之處。
~ 神龕上中央為 「觀音佛袓」,兩側是「南、北斗星君」。
~ 神龕兩側供奉很多尊 「觀音佛祖」金身,這些金身應該是讓信徒分靈回家供奉之神尊。
~ 竹林山寺奉祀觀世音菩薩(觀音佛祖、又稱觀音媽、俗稱大媽)為主神。其尊像是由早期(約二百七十年前)從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割香到台灣艋舺 (今萬華一帶)。當時的移民以泉州府所轄的晉江、惠安與南安等地者較多。先民們以艋舺為中心向四方移居各地,為了讓各地的信眾誠求崇拜觀音之便,即憑聖意 所示佈置輪流(暫居)各地方。當時坪頂地區的善信恭請大媽駕到坪頂地方(樹林口、龜崙口、水汴頭、南崁等地帶劃分十八處,又稱十八坪位),按期輪流過境,得以崇敬膜拜。
清乾隆五年,艋舺龍山寺完工,昔日佈置輪流各地方尊像皆歸返艋舺龍山寺,參與晉寺慶典。自此以後來自十八坪位信眾每年一次恭請 大媽返艋舺龍山寺。據傳光緒廿一年,日軍侵臺時,垹坡黃世務、牛角坡黃中、東湖王家生(俗稱烏腳生),楓 樹坑卓伯藤等先烈,舉義抗日恭請 大媽鎮營於黃宅。並於嶺頭應戰,日以繼夜彈盡身疲,最後請示 大媽並祈禱天地百神,一瞬間,天空黑雲白霧漸漸佈滿天空, 大媽果真顯靈,趁機撤守,而免於死傷。從此以後更加深十八坪位信眾對 大媽的信仰。
民國廿五年,日人禁止儒道釋之信仰,故強迫神像佛尊請入指定之場所關閉。 大媽東藏西避,終不敵日警的嚴密搜查而身陷囹圄(今林口分駐所)。雖然如此,信徒 陳隆、陳添秀兄弟,屢向石橋金剛(日人巡警)商討索回,均遭斥責不允。三番兩次為了請回 大媽寶像而苦求,堅決不屈,終於趁機請至陳家廳堂奉安,又被嚴禁 膜拜。不料石橋金剛無故患關節炎以致半身不遂,延醫施藥未得見效。其妻日夜惶恐,特至陳家,叩頭請求 大媽寬恕。如此經過數天,石橋金剛之病體漸漸稍安, 而感懷 大媽之威靈,得以暫居陳家廳堂三載有餘。
地理主經者則為許文矮先生,擇於民國廿七年四月興工建築,工程則由前董事長吳水先生承辦,於廿八年二月完工經先賢王金生取蘆竹鄉的「竹」、林口鄉的∟林」, 龜山鄉的「山」字合而命名為∟竹林山寺」,並於翌年農曆五月初六日子時,將陳家廳堂恭請 大媽晉寺安座典禮。自此竹林山寺之維護和管理均由黃永茂、王金生 兩先賢義務效勞。至於開拓竹林路均由林口坪位、南勢坪位,菁埔坪位、太平嶺坪位等地方信眾義務勞動而且各人自備餐食並攜工具,其效勞實堪熱忱。爾後於民國 卅七年在原址擴建,於卅八年完成,並更改寺名敬號為「竹林山觀音寺」。
林口竹林山觀音寺
地址:新北市林口區竹林路325號
電話:〔02〕26011412、2601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