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結果一定等於內心真正的快樂嗎?修行是為了還其原有的清淨自性,為了去除貪瞋癡三毒的枷鎖,頓悟萬物的空性,放下萬緣而解脫,得到內心的清淨和自在,但是身為修行者即使通達這些道理,就能夠真正的自在快樂嗎!
經常有人問到什麼是"修"?到底要修什麼?一般大家都知道"修"就是修復,物品器具壞了就必須經過修復的動作回復到原來的功能,才能夠繼續使用,而"行"所指的就是行為.言語.想法...等,所以"修行"所指的就是改變已經發生錯誤的觀念和想法,修正錯誤的行為模式,這個改變或稱為復原的過程就稱為修行!
所謂"佛性"指的就是清淨無染的自性,佛經上有說:清淨自性本之俱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一律平等,也就是說每個人原本都擁有一份清淨聖潔的本性,只是因為處於世俗之中,引發色聲香味觸法起了好惡的分別心,因此有了貪瞋癡的執著,也開始陷入追逐喜好的痛苦深淵之中!
修行的用意就是要去除這些伴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的惡習,不受這些惡習所產生的執著影響,回歸到原本清淨自性得到解脫而感到輕鬆、自在和快樂。但是修行真的就能達到真正的放下得到解脫嗎?大家對於修行可以改變自己的功能是給予肯定的,但為何有很多的修行者為何每天花時間打坐、訓練、研讀經文...等卻無法因修行而達到真正的解脫?得到自在和快樂呢?難道是不夠努力,還是根本無法得到如此的境地呢?其實應該是說:修行的過程和方式是否如法,對於修行的動機是否正面,修行的過程中是否心態有所變質...等等,所謂萬法由心造,心才是根本,所以有句格言是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這句格言的佛指的就是〝佛性〞,也就是清淨的自性,靈山及靈山塔所指的就是〝自心〞,所以真正的修行必須從〝自心〞著手,佛經上才會說「心外無法,不可得」,如果只向外尋求各種法門,而不在內心做建設,那即使再大的努力,花再多的時間,到最後仍然達不到修行的目的,不能算是真正的修行。
淨空廿幾年來看過,接觸過的修行人非常的多,但真正能夠達到內心解脫,自在快樂的人卻是極少,尤其是開宮濟世者更是如此,他們每天為了宮廟現實面的維持就已經傷痛腦筋,還要面對信徒、門生及宮務等問題,早就忙的焦頭爛額,如何能清淨自在?更別說能過得快樂。
但這些原因只是其中的一部份,另外就是自己的觀念和做法才是主要的原因,在靈修界或道上最常看到或聽到的就是「貢高」的心態所造成的影響最大,很多數的靈修人都在比誰的主子神格高,比誰的通靈能力強,比誰是中天靈,誰是無極天靈,掛上〝無極〞兩個字難道就表示您家的神明比別人家的宮廟神佛還高還強嗎?就一定保證您的辦事能力就比別人強嗎?這些根本就是自我貢高的心態所造成的,為何會如此?這都是因為人都有優越感,喜歡超越別人,喜歡受人羨慕,但往往忘了自己仍是凡人,仍需食五榖才能活命,把自己和神佛融為一體,將神佛的顯赫視為自己的能力,就因為如此所以才會有貢高的心態產生,經常處於這種心態之下,如何能相互交流,吸取別人的經驗,接受新知呢?所以貢高會阻礙自己成長的腳步,在貢高的心態下,看不起他人和批評他人,同時也在造自己的口業而不自知,如此的爭強好勝如何能夠自在和快樂呢?
真正的修行者應該要能拋棄這些心態,了解修行的本質和目的,發揮慈悲濟世的想法,以利益眾生為使命,看淡名利,如此才能成為一位自在快樂的修行人。
淨空以這篇文章和同修先進及初入靈修的學子們共勉,希望大家一同做個快樂自在的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