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菩薩全名是「菩提薩埵」,華意是覺有情,也就是度眾生。經裏說:「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金剛經中說我應該滅度一切眾生,這是我們發的心,不但是有此心,而且要實踐要落實。「滅度一切眾生已」,眾生都滅度了,這個願已經成就了,可是怎麼樣呢?經中說:而是沒有一個眾生真實滅度了。這就很奇,要度一切眾生,而這些眾生已經得到了滅度,可是沒有一個眾生是真實滅度了。這就不是凡夫而是通達般若的菩薩度生的境界了。所有眾生皆令入無 餘涅槃而滅度之,徹底都滅度了,為什麼又說,沒有一個眾生真實滅度了呢?這就因為釋迦牟尼佛得道的時候,第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 生本來就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啊。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啊。那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現在成了佛,他只是恢復了本來而已,他不是得到什麼,變成什麼, 製造成了什麼,變換了什麼。他不增不減,只是恢復他的本來。那麼你這個度生的人做了什麼貢獻?他只是恢復他的本來嘛。再者,一切眾生既然同具如來智慧德 相,也即是同具如來的法身。我與一切眾生既是同此法身,本來同體,一體之中,誰能度?誰是所度?所以說「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這也就是《金剛經》中重要的指示:「三輪體空。內不見自己,外不見對方,中間不見所施之法、所施之物。外內與中間都無一物,稱為三輪體空」。內是一方,外是一方,中間是一方,一般是內有我,外有人,中間有法有物,這三輪就不空。若是三輪體空,就是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沒有一個我,我在做事。內若無我,外也就沒有人啊。還有什麼中間?一 切都本空啊。所以本來無一物。

 

        再例如:我布施了一萬美金,我把錢給某先生了,若是「三輪體空」,內就不見我,外不見有某先生,中間不見這一萬美金。雖然不見能施與受施之人,中也不見這一萬美金,但是這件事情還是做了。這就叫三輪體空啊。這就是很殊勝的。這樣的布施就可以稱為「布施波羅蜜」,就可以到彼岸。一般是我有一萬美金給他了,老記得自己做了很大的好事,我把一萬美金救濟了某個人,老記著他曾經得到我的一萬美金。你布施是布施了,他得了一萬塊錢,但不能稱為布施波羅蜜。兩者的差別就在這裏。並不是不布施,是要在布施時「不住於相」。有些人讀了《金剛經》之後,就一切都落於空,都是無為、無相、無我,都是無了,就跑 到偏空的一邊去了。所以蕅益大師就寫了一篇《金剛經破空論》破這種偏見。所以終日度眾生,終日沒有度。終日度生終日無度。不是不度眾生,是度而無度,無度 而度。我在度眾生,而沒有度眾生的相,我沒有度眾生的相,而終日終生都在度眾生。這樣度生與般若相契,就是「波羅蜜」。

 

      《金剛經》勸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最粗淺的說,我相就是自身。有了我就有你,這就是人相。不但有你,還有種種的人,輪迴中種種的生物,那就是眾生相。中間有長生長住的是壽者相。這是最淺說的四相。又如剛才說,有一個能度眾生的我,這是我相。我所度的某一個物件,這就是人相。而我所度的種種,就是眾生相。而我所度的眾生他得到涅槃,這就是壽者相。這都是極粗淺的解釋。再說得稍高一點,我就是以主宰為義,誤認為有一個能當家作主,主宰一切的我。

 

      實際上,實在是無我,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哪個是我呀。像片上二十歲的我早就沒有了。三十、四十歲的我也就沒有了。再過些日子,今天七十歲的也應沒有了。到底哪個是我呀,我能作主嗎?我能留住年輕力壯的我嗎?這都是剎那剎那生滅,都是被因緣牽引,哪有主宰!與我相對的是人相,而且物件之人有種種,就是眾生相。 而這種執著有我的想法總是相續不斷的,就是壽者相。更進一步,《破空論》說:「主宰名我,形相名人,眾緣和合名眾生,相似相續名壽者。」能在自身內當家作 主的是我相。一切可見的形相是人相。因緣和合生一切法,是眾生相。阿賴耶識相似相繼是壽者相。可見四相都從我相而生,所以經中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所謂四相,般若就是要照破這四相,離開這四相。然而不是空無斷滅。而是離相修一切善法。

 

       經上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個地方就不落有無兩個邊。沒有我,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壽者(以上空邊),可是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之中(有邊),可是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離開了兩邊,契入中道。所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翻譯過來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是無上,沒有更上的。正等:上至諸佛,下到蠢動含靈,本性都是平等,是這樣的大平等。正覺:這就是圓明普照一切,沒有偏 缺,沒有虧欠的大覺。所以叫做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所證最高無上的果覺。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就得佛的無上果覺。若人只重離相,而輕視了修一切善法,有所偏呀。只知道修一切善法,而不能離相,也是偏啊。蕅益 大師說:「蓋不達無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偽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證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惡法,則為闡提獄種。唯以無我修一切善 法……即得無上菩提。」這實在是最重要的一個指示。

 

 

     空假中

 

      《金剛經》中:「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又說:「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經中 這種話很多,應如何體會呢?經中指示我們,一切都可以歸結為真俗二諦與假空中三諦,一個是假(也稱俗諦),一個是空(也稱真諦)。真俗二諦是二諦法。二諦 再加中諦便成三諦。世間大地山河森羅萬象,世俗認為是實有,佛教認為這是虛幻的有,名之為假。世俗以虛無斷滅為空,與有對立。佛教認為既是幻有,幻有就是 空,實際理體不受一塵,萬法皆空,這是空諦,也稱真諦。世間的看法,認為大地山河真實是有。悟道的人,虛空粉碎,大地平沈。六祖說無一物。這就合於真諦。 這個道理過去是最難懂的。有人常發這樣的問題,你面前這個桌子是什麼?不是明明在這兒嗎?怎麼說它是空呢?所以這個問題往往就成了一個攔路虎了。好在現在科學進步,科學家替我們提供了好多有利的語言。科學家認識到:所謂物質,並非實有,只是由於人類的錯覺。沒有具體的物質,只是人類的錯覺。從科學語言說, 宇宙間就是場和物質,愛因斯坦接著補充,進一步說,沒有物質,只是有場。在場的空間裏,場的強度特別高的地方,就是我們所認為的物質。

 

       再仔細說明一下,世間一切萬物不過是一百多種原子所形成的。水,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化合就是水。二氧化碳,兩個氧原子一個碳原子就化合成二氧化碳。一個氧一個碳是一氧化碳 氣,你吸入多了就會中毒死人的。很簡單,不過是一百多種東西變來變去。這一百多種東西,你究它的根源,不過是電子、中子、質子,沒有別的東西。電子、中 子、質子都有物質兩重性,一種是波動性,光波、聲波、無線電波、電磁波,都是一些波動。只是波動並沒有東西,但是光波有光,光波能傳遞訊息等等。光波中沒 有什麼物質。聲波也是如此,聲音傳到大家耳朵裏去了。這是我的聲帶鼓動空氣的變化,而波動達到你的耳朵裏去,你就聽到聲音了,這都是波動。比聲波更高一級 的無線電波,什麼牆壁都擋不住,十方的,不管你是東京、莫斯科,還是倫敦、巴黎,旋鈕一轉,在當地就出現了。很玄妙,就是波。但波你找不到的,看不見,摸 不著,抓不到,沒有個實質。這一切中子、質子、電子二重性的第一個性質,波動性。再有一個是顆粒性。顆粒性也只是能量的集中,並非形成顆粒。能量就是作 用。所以說這些東西不過是波動和作用而已。這樣而形成物質。可見物質並不像大家頭腦中那樣的具有實質。

 

      這樣說也許不能生信,我再給大家講一個世間極淺近的 比方,在夜裏點枝香,香頭只是一個明亮的光點,你在暗室中把這枝香去轉動,去畫一個圓圈,你就看到一個發光的圈子,這就是由於一個光點的動相,它在動。光 圈是什麼呢?是你的錯覺。你確實親眼看見一個發光的圓圈,到底有沒有?沒有嘛!我剛才說的電子、中子都是在動。整個的宇宙在動,我們在這兒也沒有靜止。我 們動得好厲害呀,我們隨著地球在旋轉。坐地日行八萬里,我們坐在這裏不覺得。地球自己在轉,地球圍繞太陽在轉,一切都在動。身體裏一切東西都在轉,一切都 是動相。動相就像香火頭在動。經中說:「如旋火輪。」旋火,有種表演節目叫火棒,兩個點著汽油的火棒,表演者揮舞雙臂,可以做出各種悅目放光的圖形,圖形 都是沒有的,只是兩個火棒在動。所以大地山河,種種的皆是動相。到底什麼在動呢?

 

      咱們再引一個禪宗的公案,六祖到廣東的一個廟裏頭,聽見兩個和尚在辯論, 一個說:你看看,這個幡在動。那個說:不對,哪是幡在動?是風吹得它動。這兩個人就辯論起來。六祖說:兩位仁者,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是仁者心動啊。所以 動相之根呀,在於咱們的心動。所以錯認種種大地山河,一切一切,說是有啊無啊。從動相所顯來看是有呀,若論其實際,只是香動,沒有所看見的火圈。所以《起信論》說:「一切境界,唯心妄動,心若不動,則一切境相滅。唯一真心遍一切處。」又「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即無六塵境界。此義云何,以一切法皆從心 起,妄念而生。」永明大師說:「是知心外見有境界,皆自妄念情想而生。」由上可見「一切境界唯心妄動」是俗諦也即假諦。「心若不動則一切境界滅」是真諦也 就是空諦。真心遍一切,不妨萬法縱橫種種境界,萬境紛然無礙於一心不動,清淨本然。這即是中諦,又稱中道第一義諦。《金剛經》許多話都是此義。例如「眾生 者」,眾生是假有,是世諦。「即非眾生」,沒有這個眾生,是真諦。「是名眾生」,若說是有只是個假名而已,若說無何處來這個假名,所以有就是無,無就是 有,是中諦,不二了。不貪於有也不偏於空。所以一切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都是指出有無俱遣,不落二邊,理事齊彰一心全 顯,一體寂然,萬用縱橫。所以說,妙契中道第一義,「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成佛啊。

 

 

        見相非相見如來

 

 

       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成就佛果。佛乃離相修善之果,所以不可以色相得見如來。經中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不可 以色見聲求。這裏一位蔡居士認為這四句還不圓滿,她很有智慧。這是鳩摩羅什翻譯簡化了,原來是八句。好幾位古德,以及玄奘大師翻譯的底下還有四句,玄奘大 師的全偈為:「若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思,不能當見我,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後四句指出,應觀導師的法身,法身 即是佛的法性。(即佛真性,又稱佛性,或自性。法性所適用的範圍最廣。)如來的妙體即是法身佛的真性(法性)。但法身不可以世智來見,所以說法性不可見。 也不可以「識」知。故玄奘大師云「法性非所識」。不可見又不可識「故彼不能了」。佛身只是眾生不能見不能知,但絕不是斷滅頑空。打個比方,有的物質有磁 性,它產生磁場,有極大的作用。例如電動機、發電機,種種設備都是利用磁場的作用。但是磁場看得見嗎?摸得著嗎?連世間的磁性都不可見,何況法性,當然更 是不可見。只是有,法性是有而不可見。法體,如來法身的法體,用我們的思惟不能了知。也就是說法性、真如、實相、般若種種,是如來的法身理體,眾生的知 見,是達不到的。所以說不可思議。不可議,就是你說不出來,不是你的語言可以表達的。不可思,是你想不到的,不是你腦子裏所能想得到的。只有在離開這個思才可知。在妄想之中,你想去見,去知這個法體,就等於你坐在這個椅子上。自己想舉起這個椅子,是不成的。你只有離開這個椅子,才能拿起這個椅子。

 

      「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遍一切,就是導師的法身遍一切處,遍一切空間。但法性不是你的妄心所能認識的,猜測的。大家在這地方千萬要小心。所以色見聲求, 不能見如來。法身如來在眾生的情見之中不可能認識到,知道,看到。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 來。」你所見一切相都是虛妄的,眼前所見本來沒有,只是由於動相所生。

 

      再舉一個真實的例子,倓虛老人在香港剛剛圓寂,這件事是他親口說的。有位董子明居士,原是吳佩孚將軍的顧問。吳佩孚下野後,他就到青島湛山寺當教員。湛山寺是倓虛老人創建的,董居士在湛山寺給佛學班的學僧講國文,改文章。除了上課改 卷子之外,他就是用功,把門鎖起來閉關自修。他與當時在湛山寺講戒的弘一大師相知,只是這兩個人彼此間才談談話。一天正在用功的時候,念得很虔誠。動了一 念,他想到大殿拜佛。這一念一動之後,人就在大殿中拜佛了。拜了佛之後,他想我正在用功,我回我的房間用功吧。走回到自己房間,門都關鎖著,進不去。別人 走過來,他就說:「師兄請你給我開開門,我進去。」那人說:「你叫我開門,你怎麼出來的?門都鎖著,你怎麼出來的!」於是這件事就這麼傳出來了,轟動湛山寺。

 

      倓虛法師自己著作裏寫了這個事情。所以這個事很能破我們的執著。你心中沒有離妄之前,牆壁都是障礙。你心中能有一念離妄,當下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何處是牆 壁。所以這一切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不是說沒有這些相,而是看到這些相不分別、不執著。自己不因見相而起心動念,就合於「若見諸相非相」。這四 句經文中,「凡所有相」是假諦,「皆是虛妄」是空諦,「若見諸相非相」是中諦,無相而相,相而無相,(從無相的理體顯現事相,是無相而相。雖有種種事相, 萬象森羅,可是論其實無一物,故說相而無相。)真俗雙融,事理無礙,所以是中道第一義諦。從容中道即是如來。所以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又可以舉一個古代的公案。釋迦牟尼佛因為生下來母親就死了,為報母親的恩,所以成佛之後就上忉利天給母親說法。世尊上天後,大家很想念,就用旃檀木造了佛 像。這是世間有佛像的開始。等到佛說法圓滿從忉利天回來,大家都去迎接。中間有一位比丘尼,她想到如按正規,她只能排在比丘隊伍後面,前面的人很多,見佛 的時間較晚,於是她就變化成一位轉輪聖王,她就排到前面第一位了。佛從天降下,她頭一個見到佛。可是佛一見就呵斥說:為什麼你越軌跑到大僧前面來了?(大僧是比丘,比丘尼是二僧,不能排到大僧前頭。)她說:我思念如來,想先見如來。佛說:你沒有先看見我,是須菩提先看見我。實際上須菩提沒來,須菩提在山中靜坐,他知道今天佛 回來,先動了一念,是不是要去接呢?繼而想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既沒有來去,又何必接送呢?因此他就安然不動。這個沒有來接的人,佛說是他 先看見佛了,排在第一。肉眼親見的比丘尼,倒沒有見到佛。就因為這個比丘尼犯的是色見聲求啊。須菩提了達如來本無來去,所以先見佛。我們如果體會這個道理,很多教義都可以融會。可以突破很多框框和束縛。

 

      所以經中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著相就是眾生,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要離四相,首先從我相入手。世間俗人的哲學: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相十分牢固,這樣的人就不好辦了。所以破四相,首先破我。無我,四相就全瓦解了。所以經中又說:「若菩薩通達 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可見破四相先從破我起。我們不但不要自私自利,就是我的愛好,我的見解,我的什麼什麼,只要上面有「我」字,「我的」,都 是我相。都應首先破除。這就是《金剛經》給我們的極寶貴的啟示。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金剛經的心中心。蕅益大師說:「金剛般若大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足以蔽之。」也就是說,這一句話可以包括本經的全部金剛般若的玄義,大師又說:生心 無住非二,「唯無住故生心」。經云:「應生無所住心。」「應如是生清淨心。」故知所生的心,即是清淨無住的心。本文開頭便引世尊成道時所說:「奇哉奇哉,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就直指眾生的本心與十方如來的妙明真心無二無別。既然是這樣,那為什麼眾生又在昏昧顛倒之中,那就是世尊當時緊接著說的 「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只因眾生執人(人我執)、執法(法我執)著一切相。妄念相續從無間斷,所以雖有真心,但不能顯現。也就是不能證得。所以金剛般 若首勸大家離相無住,若能生無所住心,便離一切垢染纏縛,便是清淨心,即是妙明真心。

 

      《心賦注》曰:「無住心體,靈知不昧。」又「心常寂是自性體,心常知 是自性用。」「故云寂知,亦云寂照,亦云無相之知,亦云無知之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一切知者,此心即是一耳。」百丈禪師說:「靈光獨耀,迥 脫根塵。」(也即是說,頓然脫出六根六塵,純真不二的心光,炳然現前。)臨濟禪師所說的「歷歷孤明」。(此處的「孤」字、「獨」字,可與一真法界的「一」 字同參。)都是指示所生的心。蕅益大師又說:「唯生心故無住。」所生心既是清淨心,無所住心,所以生心自然無住。一燈之光可頓破千年陳暗。大師又云:「生 心二字,尤為下手工夫。以凡夫不生出世心,故恒住生死。二乘不生上宏下化深心,故恒住涅槃(有餘涅槃)。唯菩薩不住六塵而行六度,故能如所教住,名第一義 住,亦名住於佛住。」又說:「言無住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邊,不住中道,故名無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攝受心,遍於法 界,窮於三際,故名生心。」上之無住生心,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生心與不住不二,故可終日生心終日無住,終日無住終日生心,此實深契不二的大乘菩薩境界。 不是凡夫與阿羅漢緣覺等所能了知。後世學人通病,常把本人的體會當作大乘深旨。而不知無相生心,實非凡夫與別教的地前三賢所能行。幽溪大師在《般若融心 論》中指示很詳盡,現在擇要介紹:自有生心而不能無住者,事度菩薩是也。自有無住而不能生心者,藏通二乘(緣覺與阿羅漢)是也。……自有無住非生心,生心 非無住者,別教(天臺宗判唯大乘之教為別教)地前(指登地以前十住十行十向,地前三賢之位)是也。自有即無住而生心,即生心而無住者,別教地上是也。可見 這不是具縛凡夫所能辦到的。凡夫舉體在妄想執著之中,曾無一念清淨,怎能生起清淨心。(唯有靠持名念佛法門暗合道妙。)

 

      世尊因須菩提問,發了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應云何降伏?云何應住?如來的答覆:「應如是生清淨心。」要生一個清淨的心,不是斷滅。要生離相的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 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是約在經文的三分之一處。六祖當時到客店送柴,聽客人誦經到此處,他就猛醒,直奔黃梅,見到五祖。五祖叫他作務。他說:「阿那自 家日生智慧,不知更作何務?」後五祖專給他講此經,又到此處,六祖當下大悟,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 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便付衣缽。可見般若玄妙不可思議。六祖初聽便超神秀(他當時是五祖會中的上首,後是武則天時代的國師,不是凡流)。第二 次再聽到無住生心便徹悟本心,頓登祖位。五祖開始用《金剛經》教導大家,到了六祖以後,《金剛經》就成了家喻戶曉的經典了。

 

 

      蕅益大師《金剛經破空論》跋曰:「金剛般若大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足以蔽之。」大師指示無住生心這一句,可以包括全經緊要殊勝的涵義。又說:「而生心 二字尤為下手工夫。」由於無住生心不是凡夫與二乘境界,初機修習,則應從生心下手,從生心修六度下手。大師又說:「若不生心修六度,則住斷滅相矣。故餘嘗 謂此實相為體,觀照為宗,文字為用。舊云無相為體,無住為宗者非也。」故經云,寧可有見如須彌山,不可空見如芥子許。與此同旨。

 

      《金剛經》的極端殊勝與重 要,可是大家常常誤會,以為《金剛經》中迎請了四位金剛,所以有威力。這是很大的誤解。世俗有很多東西把佛教庸俗化了。我們要淘汰這些庸俗化的內容,還它 本來面目。所以我們印《金剛經》,請金剛的部份全不印。重要的是你的自心。你的自心如何?先從生心下手,要如是生清淨心。若單純無相,是空的一邊,故須生 心。自心、清淨心朗然啊。所以就不落二邊,不落俗諦,也不落空諦,合於中道。

 

 

      回想當我第一次讀《金剛經》,讀到這句「無住生心」時,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無法形容的輕安。當時就感覺這句無住生心極殊勝,但是自己怎麼能夠 達到這個境界呢?想了一下,會心一笑,就體會到念佛是最好的辦法。你一心的念,什麼都不想,就是無所住,而你念佛這個心相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 佛……這是念念相續,淨念相續,這不是斷滅。念來念去,真正念到清淨的時候,是誰在念也就忘了。念的是什麼你也忘了,可是這一句朗朗現前。自自然然,沒有 我,自自然然的這一句就出來了。如果相續,那就是極殊勝的境界。所以我們只要念得綿綿密密,老老實實,就這樣念,我們就達到了地上菩薩才能達到的境界。只要誠誠懇懇,綿綿密密,老老實實,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無牽無掛,這就暗合無住生心的道妙。(後來我又一想,可能念咒還要近一點,因為佛號還有一個佛 字。咒很像禪宗的無義味話頭,離開一切思想。)所以古德說:以凡夫生滅心入諸法實相,以持名念佛最為容易。就是這個道理。

 

 

         最初方便的觀門

 

 

      一切行人的修持,都應該是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所以必須善於學習般若,遵循指示,直趨覺岸。學習之道就是:依文字般若的啟示,按自己的正確體會來進行觀 照,一步步深入。文字般若的體會越深,觀照的境界就越高。這樣循環不已,將來有一天觸著碰著,契入實相般若。開始下手的地方,就是下面的四句偈:「一切有 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全經中最容易下手之處。也是人人首須下手的地方。像《金剛經》這樣殊勝的經典,我們不是把經念一遍就完了,而是在生活中要能把它貫徹,觀照起用。誦一遍也有好處,得到加持和熏習,很多的功德。但是更重要的,念一遍之後要依文字般若而觀照起用。這四句很好嘛,各個人都用得上。有為法正與無為法相對。經中「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至於「有為法」,則「如夢幻泡影」矣。有為者,有求有作有成有得,皆是 有為。大乘妙諦全是無為法,但此無上勝妙甘露注入眾生心田,因眾生譬如垢器,污穢含毒,甘露入內亦同混濁。所以不可不先破有為法。初起步時,始於足下,萬 里之行,在於初步,故須先從最切己處下手。

 

      有為法包括很廣,人們切身的是功名、富貴、妻兒子女,種種這些很粗的,都是有為法。再高一點,名譽地位、學術成 就、事業功勳,還是有為法。再說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禪八定種種,還是有為法。都是有為法嘛。大家都存在問題,從這裏下手,如果都打通了,下 面還有更深入的問題。有法可修、有果可證也是有為法。這句經可以一直用下去。可以從干擾你最深的地方入手。有人愛生氣,一句逆耳的話聽不得,這就是你下手的問題。

 

        有的人非常慳吝,稍微吃一點虧,很不愉快。有人情欲一關打不破,等等。每一個人有他最突出的問題,這個問題就可以先下手。你想想這一切是不是如夢 如幻?實際就是做夢,轉眼成空呀。夢是很好的比方。夢裏明明有六趣,覺來空空無大千。在夢裏六趣都是有,朗然大覺時,本來無一物。例如害怕的夢,老虎咬自 己,沒有人救,在叫喊啊,恐怖啊。你一醒,哪有這些恐怖啊,是個夢。現前一切,整個是個夢。是幻術所變。像肥皂泡,很好看的,五鲴六色,但是沒有誰去搶這個肥皂泡,知道它當時就要滅。像人的影子,哪有實際的東西,所以一切一切都是錯認。於是自然而然對所執著的東西就淡了。能把這些東西淡了,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我們修行就是兩件事情,就是把生的東西變熟,熟的東西變生。貪嗔癡、煩惱,無始以來我們太熟悉了。這個貪心很自然,有人一心就想多賺點錢,他心心念 念的,不用誰教給他,很自然的。一百萬就想變為一千萬,他是自自然然的,這個方面他就是很熟。嗔、癡也是如此。大家都很熟,可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慈悲喜捨,自覺覺他,求菩提,發菩提心,無住清淨心,這一切一切我們都很生。這句佛號更是生。所以我們修持就是要把熟的地方變生,生的地方變熟。我們可以兩處一 齊下手。佛號不是生嗎?多念啊。貪嗔癡我們不是熟嗎?叫它淡啊。兩處一齊下手,效果就快了。只從一處下手,就像一個輪子的自行車,不能快,也不穩當。兩個 輪子的車那就好多了,誰都可以騎了。所以要把熟的地方變生,生的地方變熟。這些有為法,貪嗔癡,人世間種種可留戀的,束縛自己的東西,我們看它如夢、幻、 泡、影。這件事說來容易,做到也很不容易。有位受了菩薩戒的老修行,因為一點小事,和鄰居生氣,誰知因此一病而亡。你若把這些看淡了,至少你自己少生點 氣,對自己身體也好嘛,真的無所謂了,對方也就無所謂了。

 

      例如能海法師講《金剛經》,說了一個實事,他有一個修密的弟子很有錢,他有一個對頭,兩人仇恨很 深。他天天按照密宗修法的規矩,要把六道眾生都觀想在自己周圍,有冤的眾生更是離自己最近,就在面前,自己在修法時加持他們,他天天這樣修法觀想,修了幾年以後,有一天在街上碰到這個人了,由於他天天作觀,已經很習慣了,他看見他,那生氣的印象已沒有了,只是天天修法時所見到的熟人,於是出乎自然的就招呼 他,某先生,好久不見,你好,那個人就很感動,他想到對方的地位比自己高,自己過去的不對還更嚴重一點,現在對方這樣和鲴悅色地招呼我,我當然也更應該如此,於是兩人從此就和好了。所以把貪嗔癡淡一點,世法上也有很大的好處。這些本來是很熟的,我們叫它生。很生的是發菩提心,持佛號,我們叫它熟。這樣我們就可以早生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般若不可思議功德

 

 

      經中多處校量功德,把持經與布施等來做比較。但其中以下文一段比較最深刻。是拿捨生命來做比較。一個人最難捨的是生命,世人貪生怕死,誰不愛惜生命。但經中 說:一個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上午是初日分,中間是中日分,晚間是後日分。)恒河有多 少沙,以恒河沙那麼多的生命,早上以恒河沙那麼多的身體都捨了,布施了。而中午還這麼做,晚上還這麼做。「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劫這個時間就很 長了,一塊幾十里的大石頭,天人以極輕的紗輕輕地在石上飄拂一下,幾百年一次,等把這塊石頭磨光了,這個時間叫一劫。這個時間的數位已經大得不可說了。但 還不是一個劫,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一個人無量百千萬億劫,每天三段時間都拿恒河沙這麼多的生命去布施,這個功德真是不可思議的。另外一類,「若複有人聞此 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若人聞此經典,能生正信,心中沒有抵觸,所得的福報勝過前面無量劫以無量身命布施的人。這實是眾生情見所不能相信的事。但釋 迦牟尼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哪里能夠有絲毫不真實啊。「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更何況你還可以寫經、印經,自己 信受奉行,念經背誦與為人解說,功德就更加不可思議了。從以上的校量就可以知道金剛般若經的不可思議,也就是般若的不可思議。

 

 

      《破空論》中根據經文以八種殊勝來顯示本經不可思議功德。

 

        (一)捨身是大事,無量劫是大時,雖然這樣大事大時的布施,還是不如持經功德。因為這樣的大施,具有 五神通的菩薩也能做到,比不上本經「正斷無明漏故」。以上菩薩雖得五通,能行大施,但未得漏盡,無明之感猶存,故不如本經正斷無明功德。無明斷盡才是菩薩 漏盡通,其功德遠超於大事大時。

 

        (二)本經不是大小乘共同的般若,而是「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大乘中推仰為圓頓菩薩的人,叫作「發最上乘 者」。可見若人真能「信心不逆……為人演說」,即同圓頓菩薩。

 

        (三)如是之人,就是荷擔無上菩提,他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這就是續佛慧命,長保佛種不斷。

 

        (四)樂小法的人,著於四相四見(我見…壽者見)對於本經不能聽受演說。

 

        (五)經在之處即是寶塔,具足法身舍利。

 

        (六)「受持讀誦此經……先世罪業即為銷 滅。」轉重為輕,不再墮惡道。

 

        (七)當得菩提,夙業既銷,菩提之體,自然明淨。

 

        (八)釋尊在遇燃燈佛之前,雖遇多佛,但心中尚存有所得心,未達無相。所以 持經超過釋尊昔時遇佛功德。(釋尊遇燃燈佛後,才恒與般若相應。)經說:「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那麼我們對於佛所開演的部份,實應衷心信受,不得狐疑。

 

 

        信力圓時全成佛力

 

 

      末後引證永明大師《心賦注》中一段,以鞏固增長我們的信心。賦中問:「初心學人,悟入此宗,信解圓通,有何勝力?」這正是大家關心的問題。答:「若正解圓 明,決定信入,有超劫之功,獲頓成之力。」這四句中,前兩句是因,後兩句與以後諸句都是果。因:(一)需有決定信心,永不動搖。(二)應生正解,不但毫無 邪見,而且所解圓融,明鑒無礙。這也非初學凡流造次所能行。只有以弘深誓願,作為鎧甲,奮力精進,才能真得如下妙果。於是頓超三大阿僧祗劫之大關,剎那圓成無上菩提之力。

 

      「雖在生死,常入涅槃。恒處塵勞,長居淨剎」。雖是凡夫,常在塵勞世俗之中,輪轉生死海內,然而不離生死,常在涅槃三德之中,塵勞堆裏無異清淨佛國。

 

 

      「現具肉眼而開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見」。真實悟心之士,肉眼可當佛眼用。(蕅益大師說自己是「名字位中真佛眼」,這比「當佛眼用」更進一步自 肯了。)因五眼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悟心的人不見得具天眼,但有法眼慧眼之用,所以說「開慧眼之光明」。開慧眼,便悟入佛之知見。即是佛知 見,即此凡心便具佛智。

 

 

      「則煩惱塵勞不待斷而自斷,菩提妙圓弗假修而自圓」。於是煩惱不斷自斷,菩提不圓自圓。不靠修持不曆階梯,頓出苦輪,剎那成佛。如是不可說不可說之力,「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無住力」。

 

 

    《心賦注》又云:「若於一心,有圓信圓修,乃至見聞隨喜,一念發心者,無不除八萬塵勞三障二死之病。」

 

 

      由上可見,若於般若一心妙諦,能圓信圓解圓修,即得超劫頓成之力,剎那成佛。至於初機,於此妙法,只要有緣「見聞隨喜,一念發心者」皆可頓消塵勞業障。般若妙力真是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前云老實念佛,即暗合般若無住生心的道妙。所以讚般若就是讚歎老實念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淨空居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