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華南地區就是一個高溫多熱、鼠疫、霍亂、傷寒、瘧疾叢生的地方。時常發生瘟疫,面對突來的災害,一向以草木之富的中國人卻束手無策,以為瘟疫的流行就是瘟神疫鬼的作祟。在這種狀況下,尚鬼祁巫就成為治病的唯一方法。但是瘟神總是瘟神,誰也沒有辦法確定神麼時候他會發起脾氣,傳說之中,疫鬼的巢是在海中飄渺的海島。聰明的中國人終於想出一套美麗的神話,熱情款待之後,編造紙船送祂出海,希望祂們回到自己的老巢不再回來。明朝有這樣記載:『 幸而病癒,又使巫作法,以紙糊船,送之水際,此船以夜出,戶人皆閉戶避之。』 但是,居民非常懼怕王船,傳說王船若不幸靠岸,不僅不能逃避,還得撿拾起並為它 建廟或做醮普渡,否則舉莊遭殃。並且祭祀不可以太寒酸,不然惹祂們生氣。王船飄著的地方,對當地居民而言,當然是一種凶兆,但總有因祭祀而人丁興旺的。慢慢地,王船就退去恐怖的色彩,最後變成一個吉祥的神器。 所以,「燒王船」祭典盛行於台灣西南沿海,一直是台灣地區最著名且最重要的廟會活動之一,它的原始意義是送瘟出海,如今雖已演變成祈安降福的活動,但仍存有濃厚的瘟神色彩,使得「王船祭」至今籠罩著神秘、嚴肅的氣氛。
一六八四年清廷在東港設置下淡水巡檢司署以後,最早的十任 巡檢除第四任沈朔昇告老還鄉、第十任馮吉因病去職外,其餘八任巡檢均死於任內,陳文達所記載的淡水巡檢司署:原在下淡水東港;水土毒惡, 歷任皆卒於官,甚至闔家無一生還』 資料即是明證。
當時先民渡海來台,除了要面對險惡的黑水溝(台灣海峽)外,到了台灣還要遭受疾病流行之苦,甚至在疾病大肆流行時,全家無一生還,有俸祿的官員尚且因水土不服而亡,則那些尚要養家活口,請不起醫生的平民如何是好?
先民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只能將一切寄託於神明,期望神明能保佑全家性命,這對現代人而言是很難想像的,故站在先民的角度來看,能藉由王爺疪佑,將不好之瘟神押解上王船,隨著代天巡狩的王爺和王船一起離開,是人們在無力對抗病魔和惡劣的環境時 最好的精神寄託,因此燒王船的平安祭典背後代表著先民開墾的辛勞和不輕易放棄的毅力,同時也代 表著歷代東港人對這一片土地的感恩之情,這就是東港平安祭典能一直延續至今的最大原動力。
王船信仰是臺灣西南沿海重要的民間信仰,王船祭則是王爺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教科儀;而三年一科的「東港王船祭」更是臺灣最有人文特色的民俗活動之一,王爺信仰就是臺灣海洋文化的表徵。
「王爺」崇拜原屬瘟神信仰,臺灣在漢人拓墾之初,由於荊棘遍野,蚊蚋滋生,加上當時衛生不良、醫療不發達,致使瘴癘瘟疫肆虐,因此形成瘟神信仰之興盛。臺灣早期王船祭多因王船飄至,民眾畏懼瘟疫而舉行醮典以祈求遠離疾厄,而東港「東隆宮」則屬原鄉香火分靈類型。按《東隆宮沿革志》之載:主神溫府王爺姓溫名鴻(溫與瘟同音),隋代人氏,貞觀年間唐太宗微服出遊遇難,溫鴻與兄弟三十六人因救駕有功被封為進士,再以平定山西匪亂冊封王爺;後因奉旨巡視天下遭遇海難,太宗乃將之追封為「代天巡狩」,下旨造瘟王船御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並敕令凡王船所至,百姓官府一同奉迎。溫鴻成神後每在海上顯靈救難護航,至康熙年間王爺示意放棄漂泊,欲在臺灣東港定居,此乃「東隆宮」肇造緣由。
「東隆宮」溫王爺史略除簡述王爺生平史蹟外,也說明溫王爺與其他王爺為結拜關係,並顯現「神權君授」觀念和「代天巡狩」任務,以及海上救難之神蹟;又謂王爺欲放棄漂泊生涯乃選擇定居東港,這種論點非常人性化。代天巡狩的王爺原本必須雲遊四海、機動巡邏,不應定居一處;然而當溫王爺「流浪」多年之後,選擇東港作為終點,成為東港的守護神,此說不但改變了王爺的職務,也象徵東港的特殊性。
「代天巡狩」原為政治體制中,天子派遣巡按大臣訪查民情、監督地方官吏的制度,對應在宗教信仰中則成為王爺降臨祛瘟除疫、驅逐凶煞的觀念,王船祭就是迎接當值王爺蒞臨執行巡狩任務的宗教儀式。王船即為王爺所乘押解瘟疫邪煞之船,送船方式有二:火化謂之「遊天河」,放流謂之「遊地河」,目前臺灣的送王船多屬於燒王船遊天河方式。
王船原為遣載瘟疫凶煞之用,演變至今卻轉化為神體,成為民眾膜拜的對象,因此王船建造特別審慎,造船期間並供奉王船爺等神像負責監督工程,且具有許多禁忌。東港王船構造仿如漁船,船體以檜木建造,外形加上彩繪,船上設備甚至比一般船舶更加齊全。
燒王船的儀式:
【請王】
東港王船祭典自「請王」儀式揭開序幕,事前執事者在宮中祕密搏杯請示溫王爺本科輪值大千歲姓氏。請王之日東港各角頭神轎則齊聚海邊恭迎王駕,此時乩童以轎竿在沙灘上書寫:「奉玉旨代天巡狩」某王爺姓氏;但通常請王都須耗費多時才能迎接到值科王爺,只見乩童在海灘上來回奔走輪番書寫姓氏,如符合溫王爺密示,則表示王駕降臨,隨即在幡旗寫上當值大千歲姓氏,再由迎王之陣頭神轎簇擁遶境回府,沿途民眾則以香案祭拜恭迎王駕。迎王隊伍在進廟之前先由溫王爺率領「過火」,再入廟安座,王爺安座後即出榜告示,榜文內容多為訓令境內陰陽兩界,遵循法紀揚善除惡。
【王駕出巡】
「請王」之後連續四天,王駕將分別在鎮內北、南、中與郊區出巡遶境,行使代天巡授緝煞除瘟之職責,王駕出巡具有掃除凶煞、疫病,撫慰民心的作用。遊行隊伍包括神轎神將、表演藝陣、宗教陣頭、衙役排班、旗隊、鑼鼓陣等,還有還願信徒組成掃街、馬伕隊伍,也有祈求身體康復消災解厄的信徒戴著紙糊枷鎖參與遊行。神轎所經之處民眾紛紛跪在路中讓神轎從身上越過,俗稱「鑽轎腳」,咸信可以趨吉避凶。
【宴王】
祭典第六天宮內舉行「宴王」盛筵,意即宴請當值之大千歲及四位千歲,酬謝王爺們巡狩地方之辛勞。宴王儀式莊嚴隆重,程序繁蕪冗長,目的在使王爺們於享用山珍海味之後,能欣然押船離去,莫使瘟疫駐留當地。
【遷船遶境】
第七日進行祭船,由旗牌官奉王令驗船,並由道士持鋤頭在船頭前劃溝象徵「開水路」。下午二時開始「遷船遶境」,隊伍所至鑼鼓喧天、旌旗飛揚熱鬧非凡,家家戶戶也擺設香案拈香膜拜,並以紙糊人形之「替身」在身上比劃,意謂活人災厄概由紙人替代。傍晚王船回府進行「添載」,將王船所需用品搬入船艙。添載物品琳瑯滿目,如航運器材、生活用品、食物蔬果、文具賭具、馬轎生畜、服飾旗幟、儀杖樂器等,應有盡有;添載上船後,道士再依清冊一一清點之後再行「封艙」。此外也要唱名清點兵將、役伕,以免迷糊的神兵沒搭上王船。
【和瘟押煞】
「和瘟押煞」是第七天晚上最重要的宗教科儀。「和瘟」在勸請眾瘟神疫鬼登船,如有不從者再施法術強制押解上船,謂之「押煞」,最後再行祭拜祈求瘟疫邪煞遠離斯土。
燒王船是在王船祭的最後一天子時,「送王」儀式結束後,宮中鐘鼓齊鳴,王船啟駕出發在夜裡緩緩前進,到了海邊王船豎桅、揚帆蓄勢待發,信眾則將紙人替身、金紙、庫銀堆置在王船四周,時辰一到役班鳴放火炮並點燃金紙,華麗的王船就在熊熊火燄中押送著瘟疫陰煞航向天穹。
王船已成為東港的圖騰。東港王船祭不僅具有驅瘟除煞的原始功能,它對內凝聚東港人的向心力,對外則能彰顯東港的文化特色。王船祭典具有潔淨祛穢安定民心的宗教意義,揭櫫忠孝節義、善惡有報的道德規範;也負有整合族群關係、發揚民俗文化、促進觀光休閒等現代意義。
燒王船的禁忌:
<<民眾的禁忌>>
1、不管參與遶境人員或是觀看的民眾,應該服裝整齊,不得穿著拖鞋,奇裝異服和說褻瀆神明的話
2、遶境隊伍行經之處,晾在外頭的內衣褲要收起來
3、不要站再樓房上看遶境隊伍,尤其是千歲爺行俓時,站樓房者要迴避
4、不可從擺陣的陣頭及神轎隊伍穿過,且陣頭拜廟時,不可站廟門口中央觀望
5.不可直呼扮神將人員的姓名
<<陣頭神將的禁忌>>
1、神降人員自打臉開始,除了不可隨意開口外,像講話或是喝飲料必須用法器或手將臉部遮掩,不能隨意脫隊
2、兵器、法寶不可隨意放置
3、與其他神降隊伍相遇時,須掩面以示禮貌外,要方便亦須由執旗者帶領
<<燒王船的禁忌>>
1、恭送王駕是千歲爺巡狩完畢,要押送邪煞,厄運替身離境,所以當夜王船經過的路線兩旁街坊大多緊閉門戶。
2、當王船推向海灘,矗起船桅,揚起風帆,鞭炮聲響,開始遊天河時,各陣頭馬上偃旗息鼓,悄悄的快速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