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歷史沿革

 

 

        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明末清初,原廟位於現址北側,古地名「船仔頭」附近(今三條巷內),奉祀天上聖母媽祖,是早年閩籍的守護神之一。清康熙22年(1683)施琅將軍平台時幕僚藍理恭請湄洲開基媽祖神像,護軍渡海,事平後班師回朝之際,其族侄施啟秉、施世榜為感念媽祖神靈顯赫,恩被黎庶,而墾留聖像於本宮崇祀,為台灣供奉「湄洲開基祖廟」的天上聖母媽祖。

 

 

        清康熙48年(1709)由士紳施世榜開築之施厝圳(後稱八堡圳),歷經10年竣工,該圳開發完成後,吸引大批的移民進入彰化平原開墾,鹿港遂成為移民的重鎮。清雍正3年(1725)由施世榜獻地,將媽祖廟遷建至今日現址。地方人士為感念施世榜的善舉,於天后宮右廂廊內供奉其長生祿位。

    鹿港天后宮於嘉慶年間稱為「聖母宮」,清乾隆52年(1787)大學士福康安以官帑於鹿港海墘另興建媽祖廟,此乃清高宗乾隆皇帝所敕建的天后宮,為清朝官方所祭祀的廟宇。在鹿港為分辨這二座媽祖廟字,鹿港聖母宮稱為「舊祖宮」,後建之官建媽祖廟則稱為「新祖宮」。

 

 

    清嘉慶19年(1814)舊祖宮廟宇傾頹,泉、廈等八郊及地方士紳相繼捐輸,倡議重修,至嘉慶20年(1815)3月完成天后宮的重修事宜,目前天后宮內有一「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為天后宮珍貴史料。天后宮陸續又於清同治13年(1874)、昭和11年(1936)重修,現今廟貌為昭和11年重修完成時所奠定的規模與格局。

 

 

    天后宮保存雍正皇帝御賜「神昭海表」匾、乾隆皇帝「神昭海表」匾、光緒皇帝「與天同功」匾及福建巡撫王紹蘭、鹿港同知王蘭佩、孫壽銘、福建陸路提督許文謨等官員所敬獻的匾額,皆為鹿港天后宮極重要的文化資產。

 

 

    民國48年媽祖誕辰一千周年,鹿港信士捐資重建後殿,至民國50年完成神明的安座。民國74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民國81年成立媽祖文物館,展示媽祖文物、鳳輦與湄洲祖廟贈予鹿港天后宮的相關文物。鹿港天后宮致力於文化活動的推展,民國86年香客大樓的落成,更帶動鹿港的觀光人潮。

~ 進入廟門上方有一開台湄洲媽祖匾額 ~

~ 天后宮中庭場景 ~

~ 鹿港天后宮之天公爐 ~

        正殿為重簷歇山式的建築,殿宇面寬為三開間格局,前步口有一捲棚造型的木架構建築,做為拜殿的空間,兩旁並開有二個拱門連接左右廂廊,廂廊內供奉有境主公與註生娘娘。

        正殿神龕內最大尊的媽祖聖像是「鎮殿媽祖」,此尊媽祖為土塑。第二尊媽祖為為軟身的造型,稱為鎮殿二媽。位於神龕前方的媽祖神像,為湄州開基媽祖之二媽。正殿神龕規模宛如一座小寺廟,斗栱出簷、吊筒垂珠,神龕正上方書有「湄洲聖母」的牌匾,前方的龍柱雕刻並有八仙人物裝飾其上,整座神龕更顯得莊嚴肅穆。

 

 

        神龕上方有清朝雍正皇帝所御賜「神昭海表」、乾隆皇帝御賜「佑濟昭靈」及光緒皇帝御賜「與天同功」匾額。

~ 天后宮正殿之干里眼將軍 ~

~ 天后宮正殿之順風耳將軍 ~

~ 天后宮正殿前兩側迴廊供奉輔佐媽祖的廿四司 ~

~ 天后宮正殿前兩側迴廊供奉輔佐媽祖的廿四司 ~

~ 天后宮正殿旁迴廊可到達後殿,拱門前為月老殿 ~

~ 月老殿是未婚男女的最愛,在此祈求月下老人賜予紅絲線能求得好姻緣 ~

~ 經過圓形拱門就可來到後殿 ~

~ 後殿中庭的八卦型許願池 ~

        民國48年為紀念媽祖壽辰一千周年慶典重修後殿,後殿擴建成五開間的格局,二樓露台增建成八角型,使參香者有更大的參拜空間。

~      後殿一樓為太歲殿,供奉純金媽祖與六+位太歲星君 ~

~     二樓凌宵寶殿外之天公爐,後殿主祀   玉皇大帝及三官大帝,兩旁配祀有觀音菩薩、神農大帝、女媧娘娘及水僊尊王。~

~      斗母殿供奉斗母元君及左輔、右弼兩位星君和斗座 ~

~ 鹿港天后宮旁商店林立,例假日人潮不斷 ~

~     天后宮附近相當多各類古早味的小吃,經常是媒體、美食節目採訪的重鎮 ~

~ 天后前有很多有名的百年糕餅店 ~

~     天后宮旁常可看到採剝鮮蚵的婦人,現剝理賣保証新鮮 ~

~  鹿港名產〝蝦猴〞~

~ 鹿港各種醃海產 ~

 

 

 

   彰化鹿港   天后宮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430號

電話:〔04〕777989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淨空居士 的頭像
    淨空居士

    淨空禪林

    淨空居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