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中元之祭有本有源,千載流傳約定成俗,依據道教說法,中元祭源起於農曆七月十五日地官生日,掌管地獄的地官大帝一時興起慈悲心,行大赦旨令,使地獄釋放眾鬼囚;從農曆七月初一起,孤魂幽靈得以重返陽間接受一個月的祭祀施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
而另一佛教說法為「盂蘭盆會」,相傳佛陀弟子大目毽連尊者,為解救亡母的墜入餓鬼道,在七月十五月作「盂蘭盆」.具五果百味供養十方,使其母解脫地獄之苦,得以歸往西方昇登天界;信徒咸信七月十五日是眾僧閉關悟道的圓滿之期,如果在這一天布施十方大德,可增福百倍。由於盂蘭盆會及中元節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普渡眾生,時日一久,兩者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而形成了目前這個蘊涵了中國人的包容.博愛,以及慎終追遠的高尚中元祭精神。
基隆中元祭,起緣於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八月之漳泉械鬥,雙方死傷眾多;挑釁報仇將發生的時候,漳泉地方人士出面調解,再次械鬥之衝突終於平息;取代以字姓輸值主普,超渡普施孤魂幽靈,以血緣代替地域觀念,以賽陣頭來代替打破頭的陋習;達成社會和諧,共存共榮的大同世界,行之百年歷史悠久。
基隆中元祭開始於咸豐五年(一八五五),至今己有一百五十餘年;由張廖簡.吳.劉唐社.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等十一字姓,依抽籤次序輪流當值主普。至民國43年由李.郭.王.楊曾.黃.柯蔡.邱.蘇周連.鐘蕭葉.白.余徐徐.董童等字姓組成聯姓加入主普的行列成為十二個單位,輪流主普,後在民國七十年聯姓中的郭.李二姓脫離聯姓會,而黃姓在民國七十四年獨立成為目前的十五個單位。中元祭典自農曆七月一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歷經十二日主普壇開燈放彩,十三日迎斗燈遶境祈福,十四日放水燈遊行,海濱放水燈頭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鍾馗,八月一日的關龕門,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
民俗祭典,具有對社區居民之潤滑調和功能,激發社區總體營造意識的作用。經過歲月的洗錬,中元祭典昇華為雅俗共有期享之人文活動;觀眾可參與宗教活動,滿足心靈之慰藉,亦可作為民俗藝術之旅,欣賞地方文化特色。
每項基隆中元祭典皆有其歷史傳統.文化及民俗意義;開龕門.使孤魂幽靈皆能至陽間領受甘露法食.聽經聞籤,咸得解脫。「斗燈」代表著同姓血緣生命共同體的濃厚關係,其上有尺.剪刀.秤.劍.鏡子各自代表著「某項」吉祥意義,字姓手爐的的交接象徵著「代代薪傳」,放水燈頭是為水上孤魂照路,招引至路地共享。七月十五日跳鍾馗,其意為押孤魂回府,八月一日的關龕門,使孤魂回歸冥界免遺害世界;全部農曆七月,基隆中元祭典儀式圓滿結束。
鷄籠中元祭能發展成為臺灣為國際矚目的精彩盛會,皆歸功於基隆市全體市民的出錢出力,與各相關單位的精心策劃;希望能借助此項祭典,凝聚市民彼此祝福的力量,擦亮基隆市成為國際觀光之都的美麗名字,讓使市民更加團結,基隆的零污染經濟越來越繁華。
註:
一、基隆市「鷄籠中元祭」榮獲行政院文建會指定為第1號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並於98年8月31日(農曆7月12日)中元祭主普壇開燈放彩程序中,文建會張副主委蒞臨授證,由今年主普張廖簡姓宗親會(主任委員、理事長、爐主)代表基隆市各輪值主普宗親會接受證書在案。
「鷄籠中元祭」獲指定之理由:
(一)
由民間主動發起,宣揚族群和諧、博愛普施、悲天憫人之精神。
(二)
祭典儀式歷經一百五十餘年仍保存完整,未因環境變異(戰亂、統治者)而有所節略或重大變動。
(三) 其歷史傳承與內容,能充分顯現基隆地區人民的生活文化典型特色。
|
![]()
159年來的鷄籠中元普度,經歷了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遷的影響,產生了許多轉變。最明顯的就是「四大柱」到「主普壇」之變化。初時參加中元普度範圍包括:「金」──金山、萬里;「鷄」──基隆、瑞芳;「貂」──三貂嶺、雙溪、貢寮;「石」──石碇、汐止、七堵、暖暖、平溪,四區稱為「金鷄貂石」、「四堡」。咸豐五年(1855年)始具規模,普度由爐主籌辦,邀請主會、主壇、主醮、主普四大柱舉辦祭典,初由碼頭元發號苦勞間(今之碼頭工會)舉辦,大多以廟宇為中心,又稱之為「廟普」;如由「慶安宮」、「城隍廟」、「奠濟宮」、「覺修宮」等本地廟宇所籌辦的普度祭祀活動,由地方劃分三區:草店尾、石牌仔街、灰窑仔等為一區;福德街、崁仔頂等為一區;新店街、蚵殼港、汕洞等為一區,分別承辦主會、主壇、主醮三大柱,各姓宗親會輪流主辦普度的主普延續至今。
|
|
自清咸豐五年(西元一八五五年)辦理鷄籠中元祭以來,至今(西元二零一三年)正好一百五十九年,緬懷先民「以血緣關係化解地域隔閡」,「以拼陣頭代替打破頭」,其促進和諧的用心及慎終追遠、發揚孝道和悲天憫人的博愛精神,值得重視。
主普壇是主司普度的祭壇場所,原先是不固定臨時搭建的台子,後來在原高砂公園(仁五路)搭建,惟因經不起颱風侵襲,改為永久性鋼筋水泥建築。民國六十年北基麥克阿瑟公路興建,恐影響交通,乃遷建於今之中正公園山上;至於放水燈的地點,原在基隆港邊到三沙灣,現移至八斗子望海巷漁港邊。 中元祭本為道教地官大帝聖誕,佛教盂蘭盆會目連救母暨赦罪天下而設,源自中原,行之已久。全台各地皆於農曆七月進行普度,基隆地區因咸豐年間漳泉械鬥,導致嚴重死傷,故地方仕紳呼籲以普度賽會代替械鬥,由各姓宗親會輪流主普,邀請基隆北管樂團陣頭、奠濟宮(西皮大公)-得意堂十組、慶安宮城隍廟-聚樂社(福祿派)及其他受邀表演團體,參與中元祭典迎斗燈、放水燈遊行等盛會。
光緒初年有一群遊手好閒之人,音樂學不好,藉著西皮及福祿的名號結黨群鬥,起初在宜蘭,後蔓延到基隆,以奠濟宮得意堂西皮派、慶安宮聚樂社福祿派。一般稱之角頭廟,兩派常械鬥。光緒十六年至十七年,板橋林本源的管事陳丹書、何國款待西皮、福祿,說明四海皆兄弟及利害關係,才稍微化解;之後「以陣頭代替打破頭」,每年中元祭主普宗親會都會寫12拜帖,邀請兩派參加迎斗燈、放水燈繞境遊行,並以旭川河為界,互相尊重,在橋上交換領隊前後,陣頭繞境市區、慶安宮、城隍廟、奠濟宮、覺修宮、舊主普壇等相關廟宇等,一直延續至今,熱鬧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