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城隍」這個名詞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復於隍,勿用師」;《易經》中又言:「城復於隍,其命亂也」,在這裏所說的 「城」是指「城廓」、「城壁」、  「城牆」,「隍」則是「城塹」,指城外護城的壕溝,也就是指「護城河」,「城隍」的意義就是防守城池的護城河。


        其意是指如果城牆傾覆時,是為亂兆,為政者應應息武止戈,不可窮兵牘武。


        《梁書.陸襄傳》中也曾記載陸襄曾率領城中百姓官史一起修城隍的事情。

        在《禮記》中則記載:「天子大蠟八,水庸居其七」,句中即說明了古時的天子有八種重大的祭祀活動,此蠟祭包含「先啬」、「司啬」、「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昆蟲」等八類。

        鄭玄注:「水庸,溝也。」,《陔餘叢考》巻三十五:「水則隍也,庸則城也。」,所以城隍是由「水庸」神演化而來,由城池的守護神而變成了城市的守護神,在周朝天子就有祭城隍的儀式,所以「城隍神」在當時就是一種「建物神」,人們將城隍視為保護地方的守護神。

        在上古時代,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城隍,當時祭祀的方式只築土壇,並無塑神像或建廟,且每年有春、秋二祭,清孫承澤撰的《春明夢餘錄》中說:「蕪湖城隍廟,建於吳赤烏二年(西元239年)間……」,是有關城隍廟中最早的記載。


        清代趙翼所寫的《陔餘叢考》中說到:「《北齊書》的〈慕容儼傳〉有記:「城中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可見在南北朝時代,民間就有了城隍爺的祭祀行為了。
 

        到了唐代以後,城隍已漸變成冥神,並具人格化了,祭祀城隍神更為普遍了,韓愈、李商穩、張說、張九齡、杜牧等文人都有撰祭城隍的文章,主為祈雨、禳災的祭祀行為。



        五代的唐愍帝清泰年間,城隍爺地位更高了,被封為王爵,各地尊稱為「城隍爺」。


         到了宋代城隍信仰已是民間非常普遍的信仰了。

         元代文宗天曆年間,朝廷讓城隍爺配享夫人。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信奉「城隍爺」,傳說中這和「朱元璋」未當皇帝前,曾宿身於土地公廟有關,而「城隍爺」更是土地公的頂頭上司,故特別推崇,故封京師城隍為「帝」,開封、臨濠、東河、平滌四地城隍為「王」,各府城隍為「威靈公」,各州城隍為「綏靖侯」,各縣城隍為「顯佑伯」。

        洪武三年,「朱元璋」再度下詔,封京師城隍為「都城隍」、府之城隍稱為「府城隍」;縣之城隍則稱為「縣城隍」,此時城隍神謂和朝廷官制相仿。


        到了洪武二十年,清廷更將城隍廟之規格更往上推,將各級的城隍廟比照官署衙門規格,此時城隍神地位更確立了陰間的地方行政長官。



        在清代同時也訂出祭祀的禮儀,對城隍推祟極備,也讓城隍成為協助人間官吏的重要陰間力量。


        雍正二年春秋二祭時,風雨雷雨之神位置於祭壇之中,當地山川之神居右側,城隍爺則位左側,祭祀之禮後,並共同奉祀於城隍廟內。

        各級地方官吏於上任就職之前,則須先至城隍廟上香,在每月的朔、望之日也須至城隍爺前上香,一方面表示對城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希望城隍爺能庇佑眾生,也能以其神靈協助其處理地方事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淨空居士 的頭像
    淨空居士

    淨空禪林

    淨空居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