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付囑品第十

   

      付是吩咐,囑是囑咐,即六祖給予門人的囑咐,這品是第十品。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

 

六祖大師有一天叫他十大入室弟子——即得方丈傳法的弟子,其名曰:「法海——他是編述作六祖壇經的法師,是六祖的大徒弟,故他將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邊,他一定要爭到第一才可以。志誠——神秀大師曾派他去作間諜偷法,誰知他沒有偷法,反而棄暗投明。法達——念三千部法華經,叩頭不至地的法師。神會——就是那位很頑皮,和六祖大師打機鋒,十三歲的小童子。智常、智通。智徹——就是飛貓張,還有法珍、法如等十大弟子。俱來到六祖前,六祖對他們說:「你們十位和其他人不同,你們應該作一方的教化主、法主。等我圓寂後,你們每個人都作一方人天的師表,應人天的供養。我現在教你們一個弘揚佛法的方法。你們如何說法呢?說法時要不失頓教法門的宗旨。」

 

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菩提場。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你講法應根據三科,以三科為根本的法門,再用三十六對來講經說法。你能如此,就是在菩提道場裡出沒。講說一切法時,最要緊就是不要離開自性而說法。當有入請問你佛法,他說出的道理一定有一種對待法,雙關語——即怎樣說怎樣有理。對這種入,就用對待法來應付,來和去都是相同相循,沒有來也沒有去,沒有去也沒有來,來就是去的因,去就是來的果。來去二法盡除,再也沒有可去之處了。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什麼叫三科法門呢?就是陰界入三者。陰是五陰,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入就是十二入,什麼叫十二入呢?即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合起來就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即六塵、六門、六識。在六根六門中間就生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在自性裡包含一切的法門,故給它取個名字叫含藏識,又叫第八識,若轉第八識則為大圓鏡智。但你若生出一種思量,這就轉識——轉到第七識,從第七識又生六識。出這六門就見六塵了。上面所講的就是十八界,它們都是從自心所生出來的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自性若邪,則十八界就變成邪了。自性若正,則十八界就正。若用得不對,就是眾生用。若用得善,很圓滿,就是佛用。用從什麼地方來呢?都是從自性裡生出來的。這是因自性有對待法,而外境本是無情的。

 

什麼叫五對呢?若人問天就以地來對。日和月是一對,明和暗是一對,陰與陽是一對,水與火是一對,這是五對。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又有法相語言十二對,即是語言與法是對待法,有和無是對待法,有色和無色是對待法,有相與無相相對,有漏法和無漏法是相對的,色和空是相對的,動對靜,清和濁是相對,凡夫和聖人相對,出家人和在家人相對,老與少相對,大與小對,這是法相言語的十二對。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在真如自性生起這種的作用,它有十九對,即是長對著短,沒有長就顯不出短,若沒有短也顯不出長,所以長短是相對法。在長短的中間就是中道。在邪與正的中間也是中道義,故邪與正對。癡呆和智慧相對——愚笨和聰明也是相對的。亂與定對,為何心裡很亂呢?就因沒有定力。慈和毒相對,因慈能予樂。戒與非對,戒即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故它與不對相對。直和曲相對。實和虛相對。危險和平安相對。煩惱和菩提相對。常和無常相對。悲能拔苦,它和傷害是相對。歡喜和瞋恚相對。布施和慳貪相對,能捨就沒有慳貪。向前進和往後退是相對。生和滅相對待。法身是遍滿一切處,它與色身相對。化身與報身相對。以上是自性生出這個用,有十九對。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六祖大師說,此三十六對法,假如你能明白它的用,就能將一切經典佛法貫串起來,一切經典佛法都是從這道理生出來的。這樣則出入不會落到兩邊,這就是中道了義。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當自性生出用,和人談話時,外邊要於相而離相,對內則要於空而離空。假如你內外都著相的話,就會生出邪知邪見。假設你不執著有,卻執著空,就會增長無明。執著空的人就如此說:「什麼都不要,不需要學經典,因一切都是空的,不用文字啦!文字是著相的。」既然說不用文字,那人也不應該講話,因語言就是文字的相,文字就是語害。

 

又說:「直心是道場,不要立文字。」要知不立文字此「不立」這兩個字,還是文字,還沒有離開文字啊!若見人就毀謗人,說人著住到文字上了,你們十人應該知道,自己迷了還不算,因自己迷了,那是自己的事。但若毀謗佛經說無功德,則所造的罪業是無有窮盡!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你若儘著相於外,用妄心來作法求真,做種種著相的事,以求真理,或廣建立道場,或說有或說無之過患,像這種人,累劫亦不能明心見性。你只要聽我所說的法,依法修行即可。但又不可百物不思,因這又變成頑空,對修道的自性上會產生罣礙。

 

你若只聽而不依法實實在在修行,會令人反生邪念。你要依我所說的法去修行,而不著相。你若明白我所說的道理,而依照我所說的道理去講經說法,依照我所說的道理而生出變化的用來,依照我所說的道理去修行,依照我所說的道理去躬行實踐,那就不失去本宗頓教的宗旨。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間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闇。答云。明是因。闇是緣。明沒則闇。以明顯闇。以闇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若有人問你法義時,他問你「有」的道理,你就用「無」的道理來對。他問「凡夫」的道理,你就用「聖人」的道理來對。他問「聖人」的道理,你就用「凡夫」的道理來對。這是兩種的道理,相因相循,從中就生出中道的義理。

 

如一問一對,其餘的都依此作,這就不失頓教的宗旨。假設有人問你說:「什麼叫暗呢?」你就應該如此回答:「明是因,暗是果的緣。當明沒有,就是暗。以光明來顯出黑暗,以黑暗才能顯出光明。來和去是相因相循,而成就中道了義。」其他的問題,也都根據這個道理答覆。將來你們傳法,都依照這個道理轉大法輪,互相教授不要失去真正的宗旨。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六祖大師在唐睿宗元年年號正極,在延和七月時(因在五月間將其年號改為延和,等到八月又改為先天元年,在一年期間換了三次年號),吩咐門下弟子到新州國恩寺。新州即六祖大師的家鄉,國恩寺即他以前的住宅。到此地預備造一座塔,且催促工程早日完成。到第二年夏終七月時落成。

 

在七月一日鳴鐘擊鼓,召集所有徒弟至法堂來就說:「你們大家注意!在今年八月我就要離開這個世間了,你們若還有什麼疑問,趁早來問我,我為你們破除疑惑,使你們心中疑惑除盡。若我往生圓寂後,就沒有人教誨你們,你們知道嗎?所以有問題要趕快問。」

 

第一個弟子又是法海,他率領所有弟子,聽此番話後都放聲哭起來,有的偷著哭,有的不怕羞就哇哇地哭起來,大概也有裝著哭的。他看到旁人哭,他不哭不好意思。裡頭有真亦有假,就像作戲一樣。

 

唯有最小的小孩子神會他不哭,為何他不哭呢?大概他不懂事,或沒有知覺吧!不是的,神會年紀雖小,定力可不小,他明白一切境界來了,都要無動於衷,如此才真學到不動心。如何才叫「不動心」?就是有人說你好,也不歡喜,有人說你壞,也不生氣。有人說你用功辦道,也不歡喜。有人說你最懶惰,你也不起煩惱。可是,若你真懶惰而有人說你,你不動心,卻自辯說此是定力,那又錯了。好像神會這小孩子,神情不動,沒有歡喜也沒有哭。

 

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說偈。偈曰。

 

受戒一年到十年叫小師、下座。受戒十年到二十年叫中座,受戒二十年到三十年叫上座。六祖大師說:「神會小師,他現在不是小沙彌,因他已受具足戒。你們這些人看看,他雖年紀小,卻都比你們進步,為什麼呢?因他對善不善,好不好都能平等對待,而沒有分別心,他真是轉識成智,有大智慧。」你看六祖大師如此地讚歎小師。

 

「他對毀謗、讚歎均不動於心,亦不貪也不捨,愛憎無動於衷。這位小師年紀雖小,你說他好他也不歡喜,你說他不好,他也不發脾氣。他也不生悲哀心,也不生快樂心,這真是中道了義,真是難得。你們這些年紀老的也有,年紀中的也有,考試完全沒有合格,火候都還不夠呢!這麼多年在山裡,修的什麼道?一點都沒有定力,一聽我說往生圓寂,都哭起來!嗄!這些人真沒有出息!」各各都被六祖大師罵了一頓。「你們修的是什麼道?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現憂愁悲泣,憂愁那一個?你們為誰哭啊?哭誰啊?假若你們擔心我,不知到什麼地方去的話,我現在告訴你們:切記不要擔心,放心好了。我自己知道我要到什麼地方,我的事情我自有安排,也就像『無大無小無內外,自修自了自安排』一樣。假設我不知我到何處去的話,那我也不會預先告訴你們說我在八月間就要走了。你們這一班人如此悲哀流涕,大概是不知我的去處,你們若知我的去處,就不應該悲泣。法的自性,本無生滅,它是不生不滅,沒有來也沒有去。大家不要著急,不要悲哀。大家一起坐下,我現在為你們說一偈頌,名叫『真假動靜偈』。此偈有講真的道理,也有講假的道理,動的道理、靜的道理。你們念誦此偈後,好好保存著,就和我意思相同。你們照此偈修,就不失頓教的宗旨。」

 

眾僧被六祖大師如此呵斥後,就叩頭頂禮,恭請六祖大師說偈。

 

一切無有真    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    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    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    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    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    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    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    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    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    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    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所有一切都不是真的,你不要將不真的當真來看,若在不真之中而認它為真,則你所見也不是真的。如果你能自己迴光返照,反求諸己,在自性裡就知道它是真的。若你能離開世間所有一切的假形假相,那就是你的真心。你自己心裡不離開假,心裡沒有真,何處能找到真呢?所以真是不離自性,離開自性也找不到真的。

 

在你有情知覺性上就能明白這個「動」,你若沒有知覺性就是「不動」。你若想修行此不動的行門,就要像無情那樣不動。若你再想找真正的不動,就不要離開動而找不動,因動上就有不動。不動就是不動,而動是在有情才有動。若是有情而你再能不動,這是真正不動。你若沒有知覺性,則你連佛種都沒有了。在你有情知覺性上,不用識心來分別,而用成所作智來分別諸法相,證得自性的理體,得到第一義的境界,那才是真正「不動」。你但作這種見解,就是真如的妙用。

 

我現在告知你們諸位學道的人啊!你要努力誠心去修行。不要在大乘佛法法門下,卻執著你那生死的智慧,著相的智慧。我現為你們講此偈頌,聽後若能明心見性,那我就可和你們討論佛理,若你聽後不能言下相應,明心見性,也應合掌令一切眾生歡喜。我此宗是修無生法忍,無所爭論,不和人爭執。你若和人一爭就失去道義,失去道的本體,故說「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你若執著爭論的法門,就不能出生死輪迴。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當時南華寺六祖大師的徒弟,聽說此偈後,都虔誠叩頭頂禮,且都體諒大師的心意,所有的人現在都不哭不吵亦不鬧了,也不互相辯論。從此依法修行,不互相爭辯。大家都知六祖大師在世大概只有一個多月,故法海上座(他時時都忘不了他自己,什麼時候都想爭第一),再拜問大師說:「和尚您圓寂之後,衣法當交付給誰呢?」他現也想接這衣缽。

 

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吾本來玆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六祖大師說:「我在韶關大梵寺說法,一直到現在所抄錄流通,此部經叫做『法寶壇經』,你們要守護此法寶,要輾轉流通互相抄錄傳授,來廣度一切的眾生。你若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這就是正法。你們現都明白我所給你們說的法,所以不須傳這衣了。因為衣是表信的,而你們這些人都是信根淳熟,對我決定沒有懷疑,所以都能擔當如來的家業來教化眾生。可是話又說回來,根據先代祖師菩提達摩大師,他傳授偈頌的意思,說這衣從我開始就不該傳了。達摩祖師的偈云:「我本來到中國,是為傳佛的正法,而救度一切眾生的迷情。我這一花將來會開五葉——即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五位祖師,到時候就不須傳此衣,只要傳法即可。」故五祖對六祖亦說:「衣為爭端,止汝勿傳。」

 

你們看「結果自然成」,這結果的「果」就是你們這一些人,要自然成熟。六祖大師亦說:「菩提果自成」,你們的菩提果要快點成,最要緊的就是不要懶惰,你看菩提達摩祖師早就給你們授記。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六祖大師說:「諸位善知識,你們每個人都自淨其心,不要存貪瞋癡,來聽我說法。

 

你們若想成就一切種智,就應該明白通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相而無諸相這種三昧,一行而無諸行的這種三昧。若你在一切處,任何地方——即不論地方好壞,或動或靜,也不著住到相上。遇到境界不生憎恨討厭的心,或喜愛歡喜的心,所謂憎愛無動於衷,心裡如如不動。對著你所愛的境界亦不想取為己有,有愛心就有取,如十二因緣上「愛緣取,取緣有」,為什麼要取?就想佔為自己所有。捨就因憎,當你一憎就想不要,將其捨棄。你也不想利益成壞等事。對我有什麼利益我才去做,那就是貪心、攀緣心、不乾淨的心。也不計較對我是否有成功或害處,都不存這種心。安閒恬靜,什麼事也沒有煩惱,就像水沒有波浪,沒有愛憎的煩惱,沒宥取捨的煩惱,沒有利益成壞的煩惱。你不計成功,也就不知什麼叫失敗。虛融澹泊,如萬物從虛空生出,但虛空也無所事事,它沒有個辦事處,說你在這地方出生,或到他那地方去死。因所有萬物,生生滅滅、生生化化,都是一種天然的現象,而不加造作。很淡泊就是平常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故淡泊以明志。沒有一點貪心、瞋心、癡心,也就是少欲知足,沒有攀緣心。故說:「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在虛融澹泊中,就能在相離相,在塵出塵,所以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即是你能夠在一切處,無論好處、壞處、善處、惡處、是處、非處,行住坐臥四大威儀裡,時時用直心。直心是道場,我們學佛的人切記不要用彎曲心,你對任何人都應直心、直言、直行,心裡不要有委屈婉轉。直言不是心想東口說西,心口不一。做事也直,說話也直,若因不直,將來果也不會直,所以行住坐臥要純一直心,純一即是精純到極點,只有一個,沒有兩個。一個就是直心,我們修道人無論對人、對己、對事,都要用直心,心裡不要計算人,例如那人有錢我去向他借些用用。即使窮到極點,也不做這種沒有廉恥的行為。若借後有還亦不失為君子,若只借不還這種行為是很卑鄙的。不動道湯,就是你心直,當你能直言、直行、不動道場,這就是淨土,這個名字就叫一行三昧。

 

假設這個人具足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你能依此道理去修行,就像地種上種子一樣,在地中埋藏,時間久就自然會長出菩提芽,成熟菩提的果實。這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和這道理一樣。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玆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我今說法,就像及時雨一樣普潤大地——當農作物需要雨時,雨就來了。若不需要雨,而多下兩,農作物就會被水淹。若需要雨而沒有雨,農作物就會枯槁而死。

 

你們各位本有佛性,就譬如這些種子遇到及時雨就有長養滋潤、成熟菩提果的希望。你們明白我所說宗旨的人,一定會得到菩提。你若依我所說的法去修行,一定得到菩提妙果。你們聽聽我所說的偈頌,要注意呀!我已對你們說這麼多法,你們聽得都散漫無章,故我用偈頌再表達清楚。各位都要自淨其心,用心聽我這首偈頌:

 

心地即自性,它含藏一切的種子。現遇及時雨,普遍滋潤一切的種子,故都生出菩提芽。有情眾生頓悟,及時明白,結果就要開花,開花就要結果。花開後,菩提妙果自然成就。你看!「菩提果自成」。

 

達摩祖師說:「結果自然成」,這都是說你們現在這一班「果」。說到我們這個果,能普遍到整個世界去,結果自然成,自然果到世界每一角落去,每一地方都會結你們這種菩提果。各人要自己成就自己的果,我不能幫忙你們,若不自己成,就是自暴自棄。你看!就這麼巧,你們的法字剛巧是排「果」字,我們這個宗派對「果」說得很妙——思修常安果,親傳無為教。

 

六祖大師說完前邊這首偈頌後,對大家說:「我所說頓教法門沒有兩個,只是一個,就是這頓教,心也要變成一個。所修的道本來清淨,且沒有一切的相。雖說無有諸相,但你們也不要誤會說只觀這個靜。你若只觀靜,這也是執著,同時也不要枯守頑空,為什麼呢?因一切眾生的心本來是清淨,沒有染污,沒有可取亦無可捨,你們各位要努力向前,不要懶惰,隨你們各人的因緣到各處去,建立道場,好好地去修行用功。」這時六祖大師座下徒眾有幾千人,都叩頭頂禮退到一邊去。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

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

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

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

聽吾偈曰。

 

頭上養親    口裡須餐

遇滿之難    楊柳為官

 

六祖大師在這一年七月八日,忽對大眾說:「我想回新州去了,你們大家趕快準備一隻船及擺船的櫓。」此時在六祖座下這麼多徒眾,有的又哭起來。前邊已哭了一次,這回六祖要走,他們又哭起來,不讓六祖大師走。

 

六祖大師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出現於世,尚且示現涅槃相,有來必有去,有生必有滅,這是很平常的道理。我這個身體,歸回去一定有好去處。」

 

大眾說:「祖師您從此去,我們想您還不會圓寂,不會入涅槃,早晚還是會回來的。」

 

六祖大師說:「我就像那葉落似的,要歸回到樹根,來時無口。」我想這口也許是錯字,應是來時無日,意謂我來時沒有那一天。

 

「來時無口」,有另一講法,是我來時沒有說法,去時也沒有說法,法相本是不增不減。我雖說法這麼多年,實未說一法,故說來時無口。法無定法,只要合理怎樣講都可以,但不要講到錯誤的地方,將人都引到地獄去,這種法是不可說的。

 

一般的弟子囉囉嗦嗦,總捨不得六祖大師走,所以這個問這個,那個就問那個,我相信當時六祖大師覺得這些人真麻煩,想:「我還是趕快走。」又問:「正法眼藏即衣缽,傳給誰了?」當時這麼多人,都不知六祖大師將法傳給誰。這些問的人,大概都想得到正法眼藏,都有這種貪心,不然他們問這做什麼?就像「既在江邊站,就有望海心」。在江邊站就想望望海,若不望海那麼站在江邊做什麼?可見當時的人對衣缽都非常重視。

 

六祖大師說:「傳給誰?誰有道我就傳給誰,誰沒有攀緣心他就明白我的法。證得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的人得到我的法。」什麼是六祖大師所得的法呢?就是這些偈頌裡的道理。你能依照這些道理去修行,就得到他的法。

 

徒眾又問:「將來教裡是否會有災難、困難、魔難?有何禍患呢?」意思即六祖大師在生時遇到這麼多魔難——有人遣使來暗殺,又派間諜來偷法,又有人放火想燒死六祖,種種災難一言難盡。當時六祖壇經只記這麼一點點,可是相信當時有很多災難,不只記載的幾樁。有人來偷衣缽六次,都順便想將六祖殺了,但因都沒有得手,故經典沒有記載。六祖大師叫他的徒弟立楷,在前一年去造塔,在這年此塔造成,故他要回新州去。徒眾問說:「將來是否還會有災難?」意思即不會有災難了吧!帶著一種希望的口氣。祖師圓寂了,還會不會有人來殺我們這班人呢?因為我們是您的徒弟,殺不了您就來殺我們。

 

六祖大師說:「我圓寂入滅之後,五年或六年後,在此時有人來割取我的頭。」你看!活著有人來殺他,圓寂入涅槃後,還有人要來取他的頭。在當時作祖師真不好做啊!現在沒有那麼嚴重了,故不要害怕。不要說祖師這麼難做,我也不做祖師了,不要退心!

 

現在我說一預言給你們聽,在當時沒有人知道,以後就證明此「頭上養親」,是一個高麗賊和尚,想將六祖大師的頭偷回到他國家供養,此頭是指六祖大師的頭,「上」是指他很恭敬。「養親」是指如供養他父母親一樣。這和尚名叫金大悲,他在洪州雇一人叫張淨滿,來取六祖的頭。所以說「口裡須餐」,為何他來偷六祖頭呢?就因他為口腹生活,需要吃飯,故受人錢去將圓寂祖師的頭給斬來。大概這高麗和尚很有錢,給他很多錢,故他答應來斬取六祖大師的頭。這人名叫張淨滿,所以說「遇滿之難」。遇滿就是遇到張淨滿,只單用他一個字來作此預言。因為滿來了,就要斬六祖大師的頭,這也算是一難。「楊柳為官」,當時的刺史叫柳無忝,縣今叫楊侃,故說楊柳為官。果然,六祖圓寂後五、六年,在其肉身塔裡,某一晚間有和尚聽見有大動靜。六祖的徒弟曾聽六祖的預言,故將六祖的脖子用鐵包上,所以張淨滿來時,用刀斬這脖子,怎樣斬也斬不動,一用力就弄出聲響來,驚醒守塔的和尚,此人就勿忙從塔跑出——全身穿孝服。後來和尚去檢查塔裡六祖大師的脖子,發現有被人用刀砍的痕跡,於是報紹州刺史及縣官,遣捕快很努力去找,在五天之內就捉拿到張淨滿。

 

柳無忝將此賊帶到南華寺審問:「你為何要斬六祖大師的頭?」他說:「因有一高麗和尚,他想偷六祖的頭,但他自己不敢來,所以給我很多錢,而我因需要錢來吃飯,故就答應此事。」當時柳無忝就問六祖的弟子今滔禪師:「這件案子應如何辦理?」今滔禪師答:「此若按國法來辦,一定要斬頭,毫無保留的餘地。但在佛教裡,是冤親平等,我的意思還是將他放了,因祖師預先都有預言,應有這一回事。」柳無忝聽後說:「我今才知佛門廣大,佛門太偉大了!」於是就將張淨滿解放了。

 

 

~  點此前往   六祖壇經白話淺釋〔第十付屬品之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淨空居士 的頭像
    淨空居士

    淨空禪林

    淨空居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