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是一個非常廣義的名詞,非常多的人對修行的內涵有著疑惑與誤解,因此有很多人的想法認為好像要修行就必須放棄很多喜好或是必須接受很多的限制,甚至有人認為遠離塵囂在深山之中過著清心寡慾的生活才是修行,因此造成大多數的人對修行抱著遙不可及或者是敬而遠之的心態.
經常可以聽到一句話:生活既修行,其實在生活的周遭,處處都可以是修行,”修行”以字義來說:”修”就是改善,而”行”是指行為.觀念或是言語..等,大義上來說就是改善自己日常生活中不好的習性以及行為上的偏差或是對人處事的態度,把不好的部份改變,甚至能造福他人其實就是修行的行為表現!所以修行是非常廣泛不可誤解,就像很多人認為做善事就是要布施,要捐獻金錢或物資去幫助他人才叫做善事,這樣的想法是把為善的觀念和範圍局限的太小了,其實日常生活中可以行善的方式非常的多,像移開路上的石頭避免行人絆倒或是讓座給老弱婦孺..等,都是為善的行為表現,更是修行的一部份.
一般人都認為修行與宗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性,由於臺灣是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所以有很多不同的教派,在各種宗教致力宣楊弘法與經典教義的影響之下越來越多人投入修行的行列.也因為宗教教義的不同,所以在修行的方式和做法上也各有不同,同一宗教之下又有不同的派別,各自有傳承的修行儀軌.每一位修行者也因為機緣或追求不同的目的,而投入不同的修行方式.
臺灣最普遍的是以道教融合民間信仰為主的宗教信仰居多,而一般人認為道教所謂的濟世就是能直接為信徒消災解厄,處理一些無形的問題,而無形的問題必須借由神明或是符咒等無形的力量來解決,因此很多的修道者期望能成為一位神明的代言人,成為擁有高強法力的法師或是具備有與神明溝通或能有預知未來等超能力的通靈人,因此具有神通是他們期盼追求的境界.
在我過去十幾年的修學當中,確實見到大部份的修道人追求神通不遺餘力,同修道友之間更是以具有神通多寡來論定修為的高低,因此很多的人致力於打坐或是法術修練之上,卻忽略了修行的真正意義!也有不少人在打坐和修練一段時間之後發覺並未有如預期的感應或神通,無法達到追求的目標最後選擇放棄修行,這就是因為誤解修行的本質,所以只要有所求的去做任何事情,當未能達到目標時就會開始抱怨,無法再繼續下去.
其實神佛及經典中所闡述的是要人們瞭解為人處世的道理,解開心中無明的煩惱,脫離執著的枷鎖,在修行的認知當中達到離苦得樂的境界!至於神通是帶有天職必須替神明濟世工作的人才有的附屬品,並非修行一定會有的產物,有些人並未曾修練但天生具足,我也遇到有些天生具有如此神力卻貪圖享樂不願投入濟世助人的工作,甚至有些以此能力違反天意,從事不法,最後法理不容,人神共憤下場淒慘,所以慈悲心才是修行的原動力,以無為(無所求).無住(不執著),如法受持,才能在修行之路走得快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