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稿人:中華民國道教會秘書長/張檉 (現任理事長)

 

一、概述

 

         道教係我國固有之本土宗教,源遠流長,歷久彌堅,與民俗相揉和,是大多數國人共同信仰之宗教,不但對我國社會產生過長久之安定作用,並且對我國之文學、書 畫、音樂、塑雕、戲劇、舞蹈等藝術及天文、地理、曆算、醫藥、治煉、化學和建築等科技,有過重要的發明、貢獻和影響,與我國之學術思想史、政治思想史及民 族革命史,亦有密不可分之關係。

 

         遠在伏羲時,已有卦象之造,用來解釋天道,決定人事和以祭典崇祀神鬼。黃帝時已經知道順符天地的自然法則及死生說,建立明堂,封禪山川,以政行道,以道輔 政。其後歷經堯、舜、禹、湯以迄文、武之一千五百多年間,如屬賢君,均遵黃帝之道,敬天修禮,以道治國,並設祝史之官,專司祭祀,巫覡之屬,至為盛行,乃 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戎是國防,祀就是宗教。

 

         至周代時,太上道祖老子在周朝擔任柱下史及守藏史,因此有機會博覽群籍,不但通曉王家之學術,繼承了黃帝的道理,崇尚自然化育萬物以適應人性,順符道德與天 合體,首先假名「道」即宇宙的本體,即是萬物的本源,他的思想超脫自然,而且崇善反暴,世稱黃老之學。其後的莊子,就承襲了黃老學術,當時的墨家、名學、 法家、兵家、刑家及陰陽家等,他們的學術思想,大部份源自黃老思想之道家,並且逐漸形成了黃老道及方仙道的盛行,儒生如講天道與人道的關係和觀念,仍舊是 遵循道家的說法。其時我國的祭祀制度和宗教活動已經非常完整,如對天、地、星辰、時祀、山川、社稷、五祀及厲神的崇信,是我國當時的普遍宗教思想和現象, 而對老子的崇拜,自秦漢,已經成為普遍的宗教信仰。西漢文景時代,由於推行黃老之治而天下太平。漢武之時,雖言獨尊儒術,但儒家僅言人生入世之學而不談神 道,因此它不是宗教而不用宗教儀式。東漢時學道之士張道陵,在鵠鳴山中苦修道法和神學,並且依照上古封禪郊祀的制度,訂立了種種科儀,敬天禮神,規範信 眾,以道家的思想,陰陽家的學術和神仙家的方法,結當時盛行的老子信仰,形成了一個有組織,有制度的教團,正式用道教之名從事闡道利生宗教活動,古代奉道 之士的方士,亦漸稱為道士了。

 

         張道陵正式行教初期,號稱天師道,設二十八治,信者以四川漢中一帶為主,嗣後張衡到江西龍虎山講道傳教,長江以南地區,道教方始漸盛。當時道教教人誠信不欺 之理,人如有病或有罪,均需首過其罪,承認自己的過錯,用清靜、懺悔來化育人民,又設義舍、義米,出外之人可以免費住用,人人認為方便;在那同時,于吉所 奉之太平道已甚流行,惜後被張角等人所利用。魏晉南北朝時,敬神祀祖的道教已經十分流行,當時人民因痛恨世間奸詐殘忍,知識分子多信老莊之道,蔚成一時風 尚,解釋老莊之著作很多,五胡亂華之際,亦藉道教組織及民族意識,而發揮其高度潛力。南北朝時,南朝的陶宏景和北朝的寇謙之,都被尊為國師,講道授徒,朝 中大臣,多數成為他二人之弟子,一時間宮、觀、院、壇之建築及祈禱齋醮之舉行,以及勸善規過,化民成俗的功德比比皆是,此其前,句容的三茅,西山許遜的淨 明及葛玄的閤皂等道派已經大盛,傑出的道教先師如葛洪、陸修靜、杜廣成等,對道教理論的確立,經典的編纂、修養的成就及科儀的刪訂,均有卓越貢獻,迄至唐 代,道教已經風行天下盛極一時。

 

         唐朝雖然教派很多,但宮廷之內特別尊崇道教人士,有名之大臣如魏徵、李泌、李白等都曾當過道士,公主入道為女冠者甚多,儼然已成風氣,玄宗時在京師設崇玄 館,建太清宮,以首相為宮使,並領崇玄館事,於各州郡設紫微宮,以副相領觀使,史稱宮觀使,以主管天下之道教宮觀,開元二十五年並置玄學博士,每年依明經 之列甄拔「道舉」,考試老、莊、文、列之經義,時稱道學,高道羽化,賜諡○○先生。宋時仍因唐制以首相副相為宮觀使,另置「道學」為道者教育機構,而且女 子如為女道士或童子入道者,均須入學,入學甄試以誦讀道德經、南華經、靈寶度人經、救苦經、玉京山及消災經等可以斷句為中式,並由試官給據以名報有司。宋 代天子多崇信道教,行政上因受道教影響而尚寬厚,國內之宮觀在制度上規定為大臣退休賦閒之所,並列「祠祿」以為支應,政教配合,最為和諧,是道教最為安定 之時期。因此,唐、宋兩代、道教名人輩出,是道教之極盛時代。

 

         遼金時代,華北一帶興起三個新道派:全真道教、真大道教及太乙宗,其中以全真教範圍最廣,勢力最強,影響最為深遠,金元之際,全真龍門派長春真人邱處機跋涉 萬里,西過流沙而至雪山面謁成吉思汗,元太祖設經筵恭聆邱祖順應天理,以柔克剛,止殺愛民,敬天重道的宣化,大表敬佩而奉為國師,稱為仙翁,並力維道士之 安全,因而大河南北百姓多賴道教以為庇護,一時黃冠滿天下,是以中原方未遭致類似西域之慘禍,宋朝遺臣遯隱於道教以黃冠終老者,概不追究,百姓於入道後, 則免夫役稅賦,其時,有名的道士,多稱先生或真人,地位十分尊崇,但以道教民族意識濃厚,於元中葉以後,朝廷對道教崇信漸衰,藉故盡焚道藏,廢置宮觀,道 教因而衰退。

 

         朱元璋創建明朝,多賴道教支流異端的紅巾之力,太祖深悉道教崇尚慈愛自然,且言天道靡常唯德是歸,不利於專制統治,故於得國之後,雖然表面尊崇道教,實暗壓 抑道教,力使道教思想完全脫離塵俗不涉世事,而專司齋醮祀典,道眾之傳習更多加例禁,至此道教型態大變。滿清入主中華,深知道教富於民族思想,於是道教大 受貶抑,以致教義不彰,日益寖衰,但民間祈禳敬祖仍多延請道流,習俗婚喪,仍本道教成規,但道教本旨已經彌晦,致使市井游閒之徒,以及種種愚昧落伍之迷信 行為,多托名依附於道教,乃致積非叢尤,使道教蒙謗至深,部分知識份子,因不明道教本義,輒以淺見詆譭道教,而迄今依然。

 

二、信仰

 

         道教以上乘理學,上上乘玄學及最上乘神學為理論的基礎,採多神論,神和仙是道教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道生於混沌之先,稱之為元始祖 ,祖 在空洞自然之中, 無質無形,於太易之世分真化 以一 化三,在太初龍漢之年化生玉清聖境清微天,無形天寶君,在太始延康之年,化生上清真境禹餘天,無始靈寶君,在太素赤明 之年,化生太清仙境大赤天,梵形神寶君,合稱三清,是道教至高無上之神,化生三清三境各歷七千餘劫四十二億年。以無生有,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是歷經龍漢 延康、上皇、赤明、開皇五劫開闢完成的,故而又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極之分。整個宇宙在太易之世,只是一片虛空,始生者即為祖 ,亦即宇宙之本 體,萬物之根源,強名曰道,太初之世即氣之始生之時,太始即形之始見之時,太素即質之始成之世,其時雖已具有氣、形、質,但猶未分離,一片混沌,視之不 見,聽之不聞,無天無地,清濁未分,太易變而為一,繼而一 化三,上 名始,中 名元,下 名玄,是謂玄元始三 ,而太始復以三 化九而進太素,九 隱於 虛空,三 開光太極形成,輕清積陽而為天,凝滓積滯而成地,九 列正,日月星辰,陰陽五行,人獸品類,則均受其生成。三清又稱道寶、經寶及法寶,因此道徒 亦稱三清弟子,祖 以至真之氣化生東王父,又以至妙之氣化生西王母後,陰陽既判,天地始生而入太極,再化昊天玉皇上帝以統諸天,及五方五老為五行之精,五 方五帝為五行之用,次以天地水三官大帝分掌三界及人間禍福,另凡斗闕、四極、星宿、八位、山川、社稷、道教是崇信禮拜的,而這些信仰均係與我國上古所祭祀 者一脈相承的。至於後天之人格神和歷代得道仙師道教亦十分崇敬,仙人是具足內功外德而得道之高真,神人則祀「有功德于民」者,舉凡「法施於民」、「以勞定 國」、「以死勤事」、「能禦大災」、「能捍大患」,五者能成其一即具神行,成其大者為大神,成其小者為小神,人人可躋,入世出世,咸能成功。此外即屬司過 神,道教認為人類雖係大宇宙之一部份,但既為人類,即應具備明是非,辨善惡之人類本性,人之普遍弱點即係有無止的慾求,也因此而失去人性而淪為獸性,司過 神即屬令人遠獸性保人性之冥冥主宰,人的日常言行,無形之中均有監督,因此值年有值年的太歲,值月值日值時也各有功曹,還有每家每戶的灶君,及城隍神令, 以及每人身中的三尸神,都是監督紀錄各人言行的司過神,其次還有日遊夜遊的過往神明,有隨時監看人類的功過,至陰司巡察東嶽大帝,天、地、水三官大帝和十 方救苦天尊所化的十殿冥王,則是最後決定各人功過之決策之神;至於一方人性不善有干天和時,則由瘟部的厲神降災司懲,這些信仰,在我國民間,多是深信不移 的,也是我國社會長久以來的安定力量。由於道教以道家思想和經典為理論基礎,因此尊黃帝為始祖,奉老子為道祖,張道陵為教主。

 

三、教義

 

         道教是我國唯一固有宗教,宗源於黃帝,闡揚於老子,成教於道陵天師,世稱黃老之學。道是宇宙之本體,先天地而生,故為天地之根,萬物之母,老子說:「有物混 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 其後。」「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不但說明了天地萬物同出一 源,而且人類萬物是無法脫離道而獨立生存的。因此道教不但極力主張崇尚自然,化育萬物,同時也強調老子的「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行道濟世的指導原 則,「慈」就是教人應有悲天憫人的仁心和化育眾生的襟懷;「儉」是要人清心不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知足不辱,不可暴殄天物,浮華失真而迷失本性,失德 離道;「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要人忍讓不爭,謙恭柔順,為而不有,成而不恃,知榮守辱,知止不殆。人能慈愛,即可利民,人能節儉,即無貪求,人能忍讓,即無 爭奪,故以人能無貪無欲,不爭不奪,世間即無紛爭,自然可以利物濟世,福國利民。基上要求,因此道教規定教徒必須「存天理、袪獸性、返人性、守靜篤、致虛 極。」而以「遵天法祖、利物濟世、清靜無為,自然順化而臻天人合一」為基本教義,遵天即是順符自然保守天理,法祖就是宏揚祖德返始報本,故曰道有三本:天 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萬物生存的空間和所需之物質條件,無不來自天地,淵於自然,天地扶持萬物和人類繼續生存和發展,因此天 地天地是生之本;君師領袖,是領導、教化,推動進步的樞鈕,是發展生存動力,因此君師是治之本;人類傳宗接代,繁衍族類,保存生存的根源,就是祖先,因此 祖宗是類之本,為了報此三本,道教徒家中,必須設置神龕和祖先牌位,二者缺一不可,拜神而同時祀祖是道教最大特性,不但充份顯現了教徒崇德報本之精神,同 時也成為中華文化之優良傳統。

 

        依據道教教義,道教還有以下之特性,就是道教為唯一講「氣」的宗教,自元始祖 以一 化三,萬物生成以後,無不蘊氣而生,無不秉氣而存,所以人在修道過程之 中,內煉就是煉氣,古之道士因此亦稱煉氣士,修道之士須透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之過程完成精氣神三者合一,與道合德的天人合一境界,以達到天地 人三者合一的目的,而做到極高明、極博大、極精微、極神化、極悠久的五極要求,在這個前提指導之下,道教徒的生命觀,就有了「我命在我,不在於天」的重生 貴命之積極觀念,而產生了導引、按摩、辟穀、吐納、服氣、結丹等等激發自然潛能的長生內煉靈修法,但煉氣固然可以延生,如果沒有外德的積聚還是不足得道 的,因此在德行上之規定也十分之嚴格。另一個特性就是道教確認「萬物有靈」,亦即一切事物各有主宰,皆與世人生活密不可分,也是世人必須謹言慎行時時崇敬 的,國人普遍存有「天地良心」「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觀念,即基因於這種認知。

 

         再一個特性就是道教講究飄逸自由,世間就是洞天福地。凡屬宗教,都是尋求解決人生未可知的問題,引導眾生去惡歸善,為未來生命找一個去處。道教則是要在現實 的世界上,建立一個極大而沒有罪惡、沒有災害、公平、和諧的樂園,人人皆可在虛靜自由之樂土上,依據道教之理念,超脫自在,不為物累的安居生活,長生久視 與天同壽,一同追求永恒的生命,所以人活在世間是快樂的事。道教所指的仙境,並不完全在天上,人間仙境的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都是國內十分 秀麗的山川勝地,人在修道過程中,就是活神仙,任何人都可以生活一起,一同當神仙,而且要道者「同塵和光」,不要離開人群,不要製造階級。

 

         還有一個特性就是感應和承負,感應即是凡人為善為惡,只要一有念頭,上天立即知道,並不是俟你有了行為,才逃不過上天的法眼,而是有感即應的,俗諺:「為人 不做虧心事,未曾舉意神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亦即導因於道教感應承負的道理,任何宗教的信教徒所追求的,無非是現世的安慰和未來的果 報,人生在世的一切功過善惡,居後的福禍報應,都由各人自己擔負,而與他人無涉。道教則謂人之為善為惡,若果報不及己身,則由子孫承負其禍福,河上公註 曰:「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正,其德如是,乃有餘慶及於來世子孫也」。想爾注亦說:「傷殺不應度,其殃禍反還人身,及子孫。」其意即謂, 傷害別人者,如果不能得到度世向善,將會有惡報,而且禍延子孫。抱朴子亦云:「但有惡心而無惡跡者奪算,若惡事而損於人者奪紀,若算紀盡未自死者,皆殃及 子孫。」正一天師教戒科經說:「人能修行,執守教戒,善行積者,功德自輔,身與天通,福流子孫。」惡事的報應可在己身及子孫,善事的報應,同樣的及於自己 和子孫,所以養生延命錄也說:「人修善積德,而遇其兇禍者,受先人之餘殃也;犯禁為惡,而遇其福,蒙先人之餘慶也。」民間普遍的流傳:「善有善報,不是不 報,祖有餘殃,殃盡必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祖有餘德,德盡必報。」及「留德不留財」的俗諺,就是詮釋道教承負的教義。

 

        宗教是社會之公器,其最大功能厥在滌化人性以安定社會,主導文化以保全民族;因此必須依循教義而制訂德目以化育信眾。道教規納各種教義而要求信眾遵行者,則 以「禮神明、敬祖宗、愛國家、保民族。」及抱朴子所訂之「忠孝仁信和順」的行持六訣,以及「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作好事。」的修身五箴,作為 日常的生活規範。教徒則以「 說神之法──闡揚真理,旨在宏道傳教,淨化人性以安定社會。 揚神之功──祀神敬祖,旨在崇德報本,宏揚祖德以保全國族。  體神之心──進修功德,旨在律己度人,仰體天心以利物濟世。 續神之德──強化組織,旨在團結教眾,發揮力量以福利蒼生。」為推展教務之四大目標,讓世人 都能沐浴於道的恩德下。

 

四、經典

 

        道教經典甚眾,均收在「道藏」之內,現用道藏係明朝正統年間重新輯印者,故稱「正統道藏」,計分三洞四輔十二類都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早期道經分上清經、靈寶 經、三皇經三部份,以後合稱「三洞珠囊」,唐時稱為「三洞瓊綱」,共有一八七六三八○卷,宋時編為「大宋天宮寶藏」,政和中改編為「萬壽寶藏」,元時編為 「玄都寶藏」,亦有七千八百卷,後遭元廷藉故焚毀。

 

         道藏分洞真、洞玄、洞神三洞及太平、太玄、太清、正一四輔,三洞各分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籙、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表奏十二類,合稱 三十六部尊經。洞者言通也,通玄達妙之意,洞真以不雜為義,為上乘之法,洞玄以不滯為名,是中乘之法,洞神以不測為用,是小乘初法。道經以黃帝的陰符經、 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尹喜的文始經及金闕 後聖帝 君的黃庭經為五大經。另以陰符經、道德經、清靜經、龍虎經、黃庭經及參同契、悟真篇、三皇玉訣、青華秘文為內煉丹鼎派之五經四書,並以度人經、玉皇經、玉 樞經、三官經、北斗經及生神玉章、濟煉科、祈禱儀、千金方為外修符籙派之五經四書,其中濟煉科及祈禱儀十分眾多,均在三洞威儀部內。道經又分宣揚真言的奉 誦之經、默識奧秘的默誦之經及參證玄理的參誦之經三大類,以及道品經、霞品經、桂品經,道品是神霄真言,霞品是紫府秘笈,桂品是文昌規範;道品代表經是玉 樞、三官、北斗等經,霞品的代表經是呂祖的大洞經、醒心經及破迷經,桂品經則為 文昌帝 君的大洞經、純孝經及本願經。神霄係九霄之最高者,玉清長生大帝所治。銀宮金闕係神治之所,紫府青都則為仙居之鄉。另在我國社會上,流行最廣,影響最深之 勸世文則為太上感應篇、文昌陰文及文昌功過格。學道之士,必須要從習經開始,只有洞澈經義,才能知道造化之妙,才得具有宣化之能,因此習經是修道者之必經 過程。

 

五、儀軌

 

         中華民族是一個重倫理,講報本的民族,因而形成了崇德報本的宗教思想和祭祀活動,古代天子以封禪郊祀以彰天地之德,封、郊即是祭天,禪和祀則是祭地。道教沿 襲了古制祭法而加以分類變化,其儀式因事而異,統稱科儀或齋醮。醮是敬天酎神祈禳乞福的科典,齋是度亡超拔的幽法。 杜廣成 先生刪定散壇醮儀說:以牲牷血食稱祭,蔬果精珍稱醮。醮就是祭的別稱,是傳統的道教儀式,河圖經品三洞之,計有四十二等,咸以太上為主,次以北斗為宗,但 能禮備樂周,心誠丹罄,必能除患降祥,故知醮祭重禮儀,不尚靡費血食,唯誠為貴。

 

         一 般醮典多稱「金籙道場」,齋科則曰「玉籙道場」或「黃籙道場」,籙是神之秘籍,記錄天曹各官及屬吏之名諱,以及各種函牒文憑。每一醮典或齋會均包含若干科 儀及經懺,最習見的科儀如升燈揚幡、玉壇發奏、啟師請神、開光安座、宿啟、捲簾、分燈、進表、朝斗及各種朝科,以及招魂、開路、沐浴、破獄、遊詣及施罐等 等不勝枚舉。而醮典亦依性質分為清、瘟、水、火、土各類,內容均有定制,俗謂之三朝醮、五朝醮,並非指三天、五天之意,而係指舉行朝科之次數而言,朝即朝 禮之謂,科目亦多,但依定制仍以早朝三清、午朝玉帝、晚朝青玄為主,但亦有早朝化,晚朝天師者,端視醮會範圍而異。道教以醮會為主要教典,其目的在求風調 雨順國泰民安,因此設醮咸被視為大事。依據古制建醮設壇尚有「醮分三階,壇分九等」的規定,不可破格僭越,上階醮會係為 國 君所建,中階醮會為文武公卿所設,下階醮會方為鄉宦士所設。上階上等醮稱為普天大醮,壇曰順天國興壇,設三千六百星辰聖位,行科四十九晝夜,而三階下等醮 稱保慶醮,壇稱郤災壇,設八十一星辰聖位,行僅一晝夜。由此足證道教經教制度威儀嚴謹,以昔況今豈得以道里計?至於煉度的齋法,分為五: 度人的玉宸。  度鬼的鐵。 度水亡之水。 度火死之火。 度兇喪之血。大凡建醮設齋,在文檢上至為講究,不但有上行下行的分別,還有榜、表、疏、悃、函、牒、關、引等種 類,主持的高功法師,是無法濫竽充數的。

 

         道教徒禮神,抱拳作揖,行拱手禮而不合掌,男性自膝至天庭為一揖,女性自膝至下顎為一揖,日常對神的供物,僅須香、花、水、燭四項,以香代表無,花代表自 然,水代表清淨,燭代表順化,以表示清靜無為自然順化之意,是絕不主張殺生血祭的。而一般的宮觀道廟之中,如有常住道眾,則每日均有早晚課儀式的舉行,道 教儀軌進行之中,動聽飄逸的道樂和優美的讚曲是不可缺少的。

 

六、教規

 

        道者之目的,不外超凡入聖修真返璞,與道合德而致濟世度人之功果,因此首重戒律之修持。道教戒律多達三十餘種,一般則以老君五戒、十二戒、二十七戒、一百八 十戒及中極三百大戒為漸進戒階,另則初入道者有初真十戒,各地宮觀多依戒律制訂堂規,訂定罰例,對教徒之生活規範至為嚴格。老君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 嗜酒,三、不口是心非,四、不偷盜,五、不淫色。另有十善則為:一、孝順父母,二、忠事君師,三、慈心萬物,四、忍性容非,五、諫諍蠲惡,六、損己救窮, 七、放生養物種諸果林,八、道邊舍井種樹立橋,九、具利除害教化未悟,十、讀三寶(道經師)經律奉香花供養。以及五箴六訣均應誠謹奉行。全真道眾除須奉守 戒律外,尚須茹素不食葷腥,伙居道士及一般教徒不吃長齋,禁食三厭五辛,三厭者即天厭雁,地厭犬,水厭鱉,五辛則係蒜、薑、韭、芸薹及胡荽等辛辣之屬,蓋 以道者以寡慾養精,少食養氣、安眠養神為保養精氣神而達長生久視之唯一途徑,教徒隨其功行修為,逐步加深其禁忌,而對房禁尤為首要,玉皇心印妙經首句即 云:「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故養精、保精、鍊精之必具過程中,不可近色行房而有損於精。孫思邈真人有言:「凡日月薄蝕、大風大雨、虹蜺也動、雷電霹靂、 大寒大霧、四時節變,不可交合陰陽,慎之。」「凡夏至後丙丁日,冬至後庚辛日,皆不可合陰陽,大兇。」「凡大月十七日,小月十六日,此名身毀敗日,不可交 會,犯之傷血脈。」「凡新沐、遠行及疲、飽醉酒、大喜大悲、男女熱病未差、女子月血、新產者,皆不可合陰陽,熱疾新產交者死。」都是房禁的重要提示。

 

         教徒守齋首重「心齋」,持花齋者亦須依據齋禁實施齋戒。「太上洞玄寶福日妙經」中定有正期齋日:

 

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為長齋月。

 

正月初七,天曹遷賞會; 七月初七 ,地府度生會; 十月初五 ,水府建生會;此三會齋日持齋,萬劫不遭瘟氣。

 

正月十五日、 七月十五日 、 十月十五日 、是三元齋日,此日持齋,延壽益算不見眾苦。

 

正月初一 天臘、 五月初五 地臘、 七月初七 道德臘、 十月初一 民歲臘、 十二月初八 王候臘,能持五臘齋者無願不會。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八節齋,行道持戒,居門欣慶。

 

每月初一、十五日,甲子日及本命庚申日,宜持齋誦經,生死受福。另以神誕醮會,應守清齋,不可違禁。

 

七、組織及傳承

 

         我國上古郊天祀地,以卦象卜辭演繹人事,戎祀並重,政教合一,國設祝史之官,專司祭祀,其後方士盛行,道術已彰,黃老道、方仙道及太平道等,係以教團型態活 動於民間,比張道陵設二十八治,成為教區之後,道教才開始正式的有了教會之組織。魏晉南北朝時,道教因人才輩出,經典大備,已由民間進入宮廷,迄唐興於開 元年間,始置崇玄館、開道舉,並以首相副相領宮觀使,諸路、府、州之宮觀,一律置提舉、提點、管勾等官,宋代一仍唐制,臣僚退職,轉居宮觀為養老投閒之 職,授以祠祿,元代授邱長春祖師真人之位,使領天下道教事,邱祖羽化,由其徒相繼接任,明時授正一天師高爵,但另在中央設道錄司,府設道紀司,州設道正 司,縣設道會司,各有僚屬以管理天下宮觀及道士,並負甄拔給牒之責,在制度上十分嚴謹,是時教業昌盛,天下景從。及清因道教思想不利異族統治而未獲清廷提 倡乃至寖衰。目前教會乃借用人民團體型態所組成,於中央設總會,省及院轄市設分會,縣及省轄市設支會,但其實質已與道教原有制度相去甚遠。

 

         由於道教流佈既久且廣,宗支至多。早期以樓觀派及經傳為主,後以宮觀遍佈天下,同時諸山叢興,流派更多,但仍不離以積功修德,敬修神人相感積善派,研證經 義,敬修神人相顯的經典派、陰陽推演,敬修神人相應的占驗派,飛符演法,敬修神人相通的符籙派及煉養結丹,敬修神人相發的丹鼎派等五大道派為主流,其中符 籙派又有正一、淨明、三茅、閣皂的分支,而丹鼎則有五祖七真及南宗、北宗的區分,嗣後又有東派、西派的興起,而目前則係江南以正一為多,華北以全真為主。 至其傳承則南派以師徒,北派以叢林為尚。

 

         道者欲達得道功果,必先行道,行道之前必須知道,如要知道,首須學道。人若立志向道,於學道而知道後,尚須經過傳度的儀禮,由信徒正式進門入道而成為教徒。 以全真為例,宮觀後院多設道院以充學者修真學習之所,宮觀分為二種,一種稱小道院,有傳經授法之義務,二曰十方叢林,有傳戒傳度之特權,道者得經介紹擇日 詣小道院拜觀主為師,觀主得為之「簪披」,依字派賜予道名,但須留本姓,自此結髮成髻,改穿道袍及白布高襪,雲履青鞋,習字讀經,灑掃炊事,擔水負薪無不 服勤,如值十方叢林授戒之期,得經觀主報名參加考試,中式者始得傳度為道士,如其考試特優得天字第一號者,則留在十方叢林學習叢林規制,以備異日充任叢林 執事,其餘則給衣冠戒牒,仍回本觀繼續其修程,伙居道士除隨師學習不一定住廟外,其傳度受戒一如前例,在家居士亦得依例受度,唯其禁忌較寬。

 

         信徒經傳度入道,如其修持進步,方可分別授予宗教師之資格,其職又有二類:

 

道 職:分為八等十六階,以宏揚教義力行修持為主,故其職等亦以「宏、揚、扶、宣、揚、傳、講、演」八字為名,再以道教二字為級,如初授「演講師」者,晉級時 即授給「演道師」再陞即為「講教師」,以此類推,晉陞並非易事,「宏、揚、扶、持」四等階曰「內殿師」,「宣、傳、講、演」等階曰「外殿師」,具有內殿師 資格者,方得主持傳度典禮,並得簽署度牒及授職證書。

 

法 職:亦即神職人員,以修建科醮行法接天為主,故其職帖內容繁複,其授職儀式亦曰奏職或授籙,未經授籙不得充任高功法師主持醮典,及具名開榜和進表,蓋因三 界諸天均無案也,其職等自「三五都功經籙」、「都功盟威經籙」、「太上盟威經籙」、「上清五雷經籙」、「上清三洞五雷經籙」、「上清大洞經籙」、至「三清 三洞經籙」計七階,依據九轉運遷規定,其陞職更為困難。道教是重制度、重法統、重教規、重傳承之宗教,雖曰講究自由飄逸,但對教法非常維護,門派雖多,傳 承方式則一,惜以近時教制迭遭破壞。

 

八、教務概況

 

         道教係我國之本土宗教,民族色彩十分強烈,有清一代對道教則採壓抑政策,故而由盛轉衰,一時難能全面國際化,但因在我國傳揚最久,並與國人生活習俗密不可 分,故在國內仍具最大潛力。外侮侵華期間,道教重要文物典籍,多數流向外邦,因而形成國際間對老學研究之風氣,對道教學術之研究,成就蜚然,但信道之徒, 仍在華人社會。民國三十六年據中華日報調查報告,大陸地區有大小道廟計共三十一萬八千餘所,入道教徒有五千餘萬,其中僅全真出家道士即達六百萬之眾,信徒 則無法統計。大陸變色後,道眾被迫星散,道廟悉數廢置移充其他用途,文革期間全遭摧毀,目前逐漸修復開放者,至為有限。台灣地區宗教信仰過分自由。反致教 權不彰,教規盡失而教制蕩然,與道教本旨相去益遠。台澎金馬地區現有道廟八千間,利用民房設立之道堂約在萬間左右,傳教人員二萬八千餘人,信眾在八百萬以 上,但部份與佛教有重疊情形。道廟佈教活動日有增加,道教總會現設新制道教學院一所,高雄道德院亦設修真道院,一南一北同時培育傳教人才,其他道廟有意興 學闡教者已有多起,至於善書刊物在社會流通者約有百餘種,內容多數不符教義,甚或荒誕不經,實深影響道教正信,政府宜在政策上輔導教會嚴加整飭,用以提昇 宗教品質,掃除宗教污染以改善社會風氣。

 

九、社會服務

 

         宗教本旨即在福利蒼生,安定社會。道教以利物濟世,弘道度人為基本教義,在規戒上亦有損己救人之規定,因此道廟及道徒日常在輸財救濟工作上,貢獻非細,道廟 財源來自十方善信,故知來自十方用之社會之理,平時施醫贈藥,施棺施米,所在多有,至修建圖書館及活動中心者亦數甚多,另以捐獻警車及救護車以及破案加菜 金,以實質行動支持政府維護治安者亦有多起,歷年各級政府表揚推行慈善公益文化事業之宗教團體,向以道教團體最多,故知道教徒對社會服務實厥盡教責,唯對 弘道宣化育萬物淨化社會之本位工作,顯屬不足,尚須積極計劃加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淨空居士 的頭像
    淨空居士

    淨空禪林

    淨空居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