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家長生術

 

  道家思想,以老子之清靜、道德經本,風靡於世,尤其道德五千言,更是親炙於世界各大洲,不同人種,不同文化,尚能融入道德、清靜無為之道家思想,體系之中,可見老子思想之博大精深,並且兼容同化,可以使世人同沐於春風之和熙之間。

 

  今日道家另一精深法要:長生之術,藉人間鸞門道場之砂盤木筆,輯要成書;雖然未必世間眾生一體適用,但是其奧妙處在於藉天地時序、地理環境之變化,使人置於其間,可以截長補短,而得領受天地浩瀚之能量,助長凡身人壽之運用。道家仙方,雖然未必如道德五千言之發人深省,窺察天地奧妙,然則可以直入天地人同參之領域,未來之間,蔚然成風,亦不可知。

 

  是以,貴堂膺命著書,正是賡續道家精妙法要努力之推手,大命頒佈,是有其數;雖然天人有所共願,書之珠璣,仍然有待用心研悟;若以風花雜詠而視,華而不實,縱得其妙,如入寶山,不識其珍,空手而回。

 

  際值著書之初,本為佛道同源,欣聞寶書降世,特來略誌數語,以為眾生共勉,並為之序。

 

第一章 前言

 

  深受三家之允賜,鴻文為序。道家之長生術,雖在序言中,眾生應可略知一二,荷蒙 老母慈悲,懿命著書:「道家長生術」,廣泛而變化奧妙,可以藉天時之力,可以藉地氣之量,更可以運用本身血脈配合時序之運轉,去蕪存菁,可以提煉激發人身之潛能。

 

  簡而言之,以人身之力量吸納天地可以擷取之精華,轉化長生之動力。道家長生術,當然無法一言以蔽之,更非一書可以述盡,然則提其梗要,加以闡述,慧者自然可以觸類旁通,下智者亦可依循而得其益。

 

  書要開著,勉諸賢生護持發心,可以上通天心,旁植善緣,下結未來長生之機;願以此數言,一者勉諸賢生善緣,再者是為書之前言。

 

 

第二章 道家之要

 

  道家長生,是以養生為基礎;養生之道,諸如:飲食起居,以迄天候、地理、環境,俱皆息息相關。

 

  古來練氣之士,必定選擇地理環境,可以在天候變化之際,趨吉避凶;譬如:在天候剛烈之際,可以藉地氣加以調和;譬如:在天候陰森之際,可以藉地上物型加以調整;是以故,人處其間,得天地之力,可以助長本身生命之綿源動力。天序之變化,四時有所不同,每季之中,又有細分,雖然是陰陽剛柔之互動,但有強弱平和之分,十二時辰之動力與人身之生剋又是牽連緊密;因而省察自身之本命位「亦即五行所屬」,加以利用時辰對經脈血氣之牽引,再加上天候之助力,則發揮自身生命潛能,自然是倍數成長;反之,不明此理,受時辰動力所傷,加上不明天候動力之所屬,身處其中,自然受其戕害,無以自知,正如天際之五種外線對人身有益有害,端在如何利用而已。

 

  道家修練長生之術,早已洞悉如此變化,因而首要即是在理解天際中,對於人身益損之牽引及利用地上之含蘊地氣以及建物「包含自然與人工所形成」,可以在天地之間使人趨吉避凶,進而加以運用天地浩瀚之能量,助長本身之生命力。六十甲子之年運數,加上四時天候之變化,以迄十二時辰之運行,構成宇宙之動力。在此間充滿生剋調和助力,以及潛能如何在此得益避損,即是首要養生之認知。

 


第三章 修法之先

 

  天地有陰陽,人凜陰陽之氣而生,因而人身屬陰陽之性,氣血屬陰陽之分;大寰之下,五行生剋,是在互動互生。

 

  人之落地,陰陽既分,四柱定位,因而五行各有所屬。換言之,人之既生,其陰陽屬性、五行定位,早已分明,可以在陰陽生長交替、五行生剋之中,從其互動得其助益,當然亦有從中受其剋害,所以修此長生之術,陰陽五行之本身屬性不可不知。

 

  六十甲子,天干地支,加以細分,過於繁瑣,若以十二生肖、十二月令、十二時辰,加以區分,大致已可明白本身屬性。譬如:在一、二月出生者屬「金」,三、四月者屬「木」,五、六月者屬「水」,七、八月者屬[火],九、十月者屬[土],十一月、十二月者再屬[金],為何年初年尾悉皆屬[金]?此有交替五行生剋之中,屬性之緩衝。[金]、[木]、[火]者屬陽性;[水]、[土]者屬陰性。陽剛落地,則屬陽性。

 

  天候之四時,後天之變化,對於自身影響,並非絕對關鍵,必需加上時辰及自身血氣之運行,始有[生、剋、助益、戕害]之力量。古來道家修士、習武之人,深知自身血氣之運行。

 

◎子時大都益(腦)。

◎丑時大都益(心)。

◎寅時大都益(脾)。

◎卯時大都益(肺)。

◎辰時大都益(肝)。

◎巳時大都益(腎)。

◎午時血氣交替,大都不宜「唯有受陰損者,宜此時行氣」。

◎未時大都益「下丹」。

◎申時則宜斂氣,湧泉交替。

◎酉時則益「中丹」。

◎戍時有交接承續,則宜聚其悒積。上子可以吐納清除。

 

  人在時辰運行之中,血氣順此經脈而行,益者受其助力;反之,雖然未必受害,但若外力侵襲,必定成傷,既受傷,則長生之術必定多受阻障。因而修習此一長生術,陰陽五行、氣血運行與時辰之關礙,則是基礎必知之理論。

 

註:上子時即為「亥」,此時為大都修者偏好之時辰,因為此時屬陰至柔,卻又陰陽交替之度橋,所謂「否極泰來」。因而不論練氣、養生、修丹者,大都擇此時而行,更因此時為通常人之作息習慣,因而大都適用。

 

  唯有陰損至極(亦即已受陰靈所擾)以及陽傷已重,尚未能夠控制氣行者,(一旦控制氣行、此時行氣助益療癒,陽傷助力最大)。

 

註:坊間一、二月屬木,為何此書為金?
又示:此中算法,有以金為陽剛之首,承續年尾之交替,無妨知其屬陽陰之分即可。

 

 

第四章 落地時分

 

  語云:「未先註生,先註死」,人之運數,乃在投靈之時,緣機、運數已有梗概,以此架構人生因緣;是以故,人之落地,後天命盤,四柱確立,是為「命格」。

 

  但是此一凡軀卻需上推至投靈之時刻,亦即在產後上推八個月,此一投靈時刻確立人生之屬性。天候有四時八節,晝夜有十二時辰,此中落地之人身有其陰陽之分,修法當然必需確立陰陽屬性,取其互補而後得益。

 

  四時是為春夏秋冬,八節是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至、夏至、秋至、冬至,然則其中春分、秋分,尚有陽中帶陰、陰中帶陽。十二時辰分為晝陽夜陰。如此確立此一凡身是為陰陽屬性。

 

  若是陽剛時分落地,則其修法不宜陽剛,必需陰陽互補,始有受益。

 

  然則陰中帶陽與陽中帶陰,則其修法當然取其主配其輔。譬如:陽中帶陰,陽是為其主,即以陰者為宜。

 

  天時雖然大致確立其陰陽屬性,但是有其特殊,譬如:雨季、風季,其中動靜引動天地能量之變化,必需考量【此在祕本中有明註】。十二時辰亦有前時與後時之分,一個時辰分為前後時,前時屬陰,後時屬陽,細分之中,亦有主輔互帶,因此修法仍然必需謹慎。

 

  人之落地,形成後天命格,先天投靈之時將是註成此一凡身之衰健,甚或影響整身氣脈之旺盛或者衰頹,必需針此而行,庶免未受其益,反受其害。

 


第五章 氣

 

  氣之於人可以展現生命力,語云:﹁三寸氣斷﹂,意謂人之已死。人生於天地間,仰賴氣之生息,可以使之動力無窮,因此,長生之術於氣之關鍵甚重。

 

  氣在人體可以助血行,可以通經脈,可以是人身健康之動力。今日不止中醫肯定氣之重要,甚至重視科學理論之西醫,亦逐漸體認氣對人身之重要;韓醫甚且藉助儀器將附著或者放射之氣拍攝其型態,以資証明氣在人身,並且藉此進行氣療。

 

  在道家修長生之術,早已將氣行之駕馭,視為基礎功夫,必需使氣行在人身之內,由散亂竄行而至駕馭,可以御行,進而藉精純之一氣而穿經走脈,統行血氣,使各部器官健壯,自然可以減少病菌之侵擾,達到養生長壽之目的。

 

  如何使氣在體內可以控制?許多修行者,大都以吐納聚氣,唯修長生則不止於此;換言之,吐納僅是蓄養氣在體內之充沛而已,修長生則需先將自身體質之陰陽屬性,再則時辰配合天候而修(此在秘本有所記錄)。如此不但養氣,進而御氣,才足以長生有術。

 

  在氣之於人不可不加以重視之際,修者必需體認,氣虛不足則必需先由養氣著手,遽爾進入秘本而修長生,適得其反;因為氣虛者自身不但無法控制聚氣,強行入丹,反成空轉,徒耗自身真元,未得其益。

 

  因此氣之修行,尚宜由初行之練氣入門,不論是氣虛與否?先行奠定氣沛之基礎,是修長生重要之一步。

 


第六章 五行及時辰之運用

 

  本章主旨是在闡述五行及時辰對修長生之互補,以及順勢相生;所謂:「互補」,五行本有陰陽之屬性,時辰亦然,而人身更有陰陽之屬性(並非單純男女陰陽之分判),因而在此環環相扣之關連,必須加以釐清,始能加以運用。

 

  先說「五行」,「金」屬陽而剛,「火」屬陽而烈,「水」屬陰而柔,「土」屬陰而冷,「木」屬陰而有中性之交替(因而屬木者,五行時辰之運用較少禁忌)。時辰則依晝夜之分而成陰陽之屬性,人身除有先天之凜性陰陽(亦即男女之分),而在五行分判上,即是後天所成,因而可以有屬陽帶陰或者屬陰帶陽,然則修持長生,在互補之間即是先天凜性不足,以後天時辰加以補足,譬如:乾道大體是為陽剛之屬性,則其修行當然取陰盛之時(除非後天不足,再取其順勢相生之時辰),在五行中,人身屬性是火,即已陽烈,當然不可以其對立之水而行,只有取中性,可以漸修漸補。

 

  再者說至「順勢相生」,人身之屬性,可以陰中帶陽,可以陽中帶陰,但是純陽純陰者亦有之,既然俱備純陽純陰之身,如何分判?可以由落地四柱之時,分判其先天所屬、後天所成,當然必需加以順勢而成,不但加強鞏固純陽純陰之身,得「長生之術」更是事半功倍。但是必需明悟人身在生命過程中,會遭遇許多傷害、病痛,在此身遭創傷之際,其陰陽之特質已無作用,因而修長生之法,必需在復元之術(此是祕本之法),是有先固元,再進而求生之漸進,在此運用,雖然屬於修法之過程,但卻可以較少忌諱(是在人身可以承受範圍之內,即可行之,但是若非創傷者,修此則無益)。

 

  綜合上述之互補及順勢,可以印証道家之陰陽立論基礎所在,欲修者當然必需由解析陰陽學入門。

 


第七章 三寶

 

  人身有「三寶」,亦即精、氣、神。長生之道,既在養此身之壽命,則三寶是為重要之動力,殆無疑義。

 

  三寶在人身形成,展現強韌生命之現象,不論身強體健或者體弱多病,此三寶之互動,絕對是一大關鍵;因而如何善用精、氣、神,達到健身而長生,即是修行此一法門之要件:

 

一、守精:昔日道家之士,養身要素云及:人之敦倫,必與天時之行運有所契合,以此避免無形之傷害,受其戕害而有所不知,是為守精要素,諸如:儒家有非禮勿視,不履邪淫,俱是避免心起邪淫,精受蠱動,乃致不能守精。然則天地既分陰陽,陰陽又是相生,人屬其性,必需依此始能生生不息,此間分寸即在如何能守,男屬陽、女屬陰,陰陽悉皆有精,因而守此一精,非指於乾道而已,必需男守正色、女守貞節,始能得此守精之要。

 

  在節季天候之分,古有明訓,諸如:白日宣淫,不近灶廚,悉皆有其涵薀之理,唯有多驅邪淫之思,守德節之理,才能深入守精之妙(其法尚有秘本之坐工用法,理論需先明之,其法始克奏效)。

 

二:順氣:氣屬動態,凡人常以氣無所見、觸之不著、視之不見,實則氣不   但有其實體,藉諸今日科學儀器尚可使之顯現。古人常云:「三寸氣斷」,氣在人身,是生命顯象,然則氣息綿長,若有似無,卻是道家至高妙法,道家有龜息之法,是善用此氣,使之聚集不散,耗費些許而凝聚其動力,使生命無虞。

 

  人身最忌氣散,其中諸如:亂竄、岔逆等,使氣在人身不能順經過脈維持人身動力,當然百病叢生。因而道家修行,首在練氣,關鍵即在氣可使身得無礙,如此一切修行,自然事半功倍,如今許多修行法要,悉皆出於此理,因而使氣順有其絕大因素存在。

 

  人生過程中,使氣波動之事多如過江之鯽,因而必需謹慎,有以事怒而動氣、有以不順而動氣、有以不忿不釋而動氣;換言之,人之情緒,亦動心思起伏,心若浮動,氣必波折;在人生過程中,動輒氣怒,波折起伏,則必干擾順氣之要,如此努力修行亦屬枉然。

 

三:斂神:人身之神,是在展現我人之智慧,有者動輒多愁善感,心思逭縈不去,以致形神枯槁,神受其擾,智慧困頓,如此無所勘悟、精進。儒家有云:「君子必自重而威」,視在使人成穩,神情肅穆,可以收斂荒馳雜念,因此修行者必需記此斂神之理。三寶是三,卻牽一髮而動全身,精氣神在人身息息相關,有可以相互彌補作用,亦可以相互毀喪作用,是以必需守一而三全,三不可疏一,才能善保此身。

 


第八章 養生

 

  欲修長生,豈有不先明白養生之理,因而養生之道是為「長生術」之基礎。

 

  佛道均有養生之道,除在修行之人必要之清淡飲食外,在強身健行之武術,內有修涵之氣行,因此佛家之素食是在「慈悲護生」之大原則中,有養生之意涵。而道家由來本重練氣之道,練氣與飲食本就有所關連,諸如:「蔥」本行氣,但其性辛,易竄行氣,因而在素食中有所避忌,辛辣之味亦然;由此可見,人身雖然必需仰賴飲食攝取營養,然則利弊之間猶然需要取捨。

 

  人身在日常之間,舉凡食、衣、住、行,莫不與生命賡續攸關重大,既如是,與養生之道亦如是,在飲食中如此,在住、行之中亦如此。居所有所不利(諸如:方位、地理以及風水中,陰陽之劃分,尚有起居臥房之方位與人身五行之沖剋相生)。在行為中,雖與人身無直接關聯,然則因行為而受傷,則養生只是空談。

 

  道家在修長生之中,首重功課,所謂「功課」:一者練氣,練氣是藉天地精華,充實自身之氣行,是道家練氣所最重要之課程;再者:每日既定公式之生活過程,以枯燥之生活方式,培養氣行之平順,在佛家亦如是,每日功課之進行,雖然千篇一律,然則人身即可如操縱機械般,使其規律習慣,而可意起心隨,則「身心如一」,必可在日常中,減少許多不必要之侵損,養生有利。

 

  因此必然在得失之中有所平衡,欲求得生之養,其欲必失;換言之,必需付出人心所欲,方可得人身之求,因此在修行養身之道,有許多禁忌,將要專章闡述。

 

 

第九章 天賦與學習

 

  人有本能,一者是由凜承於先天自性,亦即潛在所具之能量;二者是由後天人事物之啟發,而學習所具之能力。

 

  不論先天所具或者後天所學,形成人之生命現象,可以劃分成:知識能力以及見聞智慧,俱皆可以左右人之生命過程;換言之,生命過程之順遂與此息息相關,既如是,修長生當然必需注意及此。

 

  人之生,潛在能量即已有強弱之分,譬如:夙世造深福慧,則此世當然順多逆少,既然傷害已小,則蓄積能量必多;但是凜承夙世之福慧當下已無可再予追加,唯有依賴於後天之造就,亦即是可以由後天之學習實踐,而至行持累積此一福慧,轉化潛在之能量,亦即所謂:消業增福。

 

  後天學習在生命過程,當然是非常重要,諸如:人之涵養知識,甚至日常間所必需面對之瑣碎庶務,均有賴於自小之學習而成就學養之智慧;修行法要之基礎,正如人之年幼啟蒙學習,小至爬行、牙牙學語,大至上學課業及至科技新知等,均是法要,亦是由基礎而修行及至法要之解悟,甚至勘透玄妙,無不在後天學習之中。「長生術」綜合生命現象,了解天地人之互動生剋,再以此凡身受納天地生氣,加以融匯滋長此一生命之不足,因而在理解其基礎理論,而後可進入修行。

 


第十章 避忌之道

 

  天地萬物悉皆有生剋之處,舉凡陰陽相生,然則亦有沖剋,物質有化學作用,樹有光合作用;因而人有其互補,而相對之處亦有避忌之處。

 

  人與天地同參,本身即有無邊潛力,然則在其潛力尚無發揮之際,容易受天地中不善能量所傷,殆無疑義!所以,避忌之道在養生之基礎中,是頗為重要。昔日道家練氣之士,首忌是在「氣傷」,所謂:「善泳者易薨於溺」,既然長生之術在於養此身之不壞,必需注意的即是此身容易受傷之處。不論佛道之修行,在教門戒律中,雖然有約束心念浮燥之用意,然則藉諸戒律而善養此身,亦是用意良深之處。在修行長生術中,理論雖然只在剖析修行之梗概,但是不知其義,如何可行?

 

  修者必需了解及此,始能深入奧妙而得其益,避忌之道,分有日常瑣碎繁事以及修行秘術之避諱。

諸如:修者精、氣、神之如何調整平順而納受?

諸如:飲食起居,如何順應天時而益此身?

諸如:天候變化,如何避忌受其衝擊?

諸如:修行之際,如何吸納天地有益能量而助益此身?

諸如:年序之中互有沖剋之際,如何避忌?

諸如:五行生剋與此身之互補,即沖剋之處,均需留意而收其益處。在修行本章中會有詳細述及,唯修者必需明悟唯一原則,即是不論養生、不論練氣,順者是昌,逆者即敗,修者當需在選擇修行之際,審視本身契合修行之順應。

 

註:「道家長生術」分成二大類,一者:是以氣而養生;二者:是以藥石而養身。不論練氣,不論藉助藥材與天地能量、時序、陰陽,均是息息相關,因而人身五行與天地大周天必需順應,不可橫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淨空居士 的頭像
    淨空居士

    淨空禪林

    淨空居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