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五章 天人合一

無極老母曰:

天人何以能合一?這是世之修道諸兒女最想悟透及想明白的道理。可是卻因為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天人合一」是一個很深奧的道理,因而放棄了去研悟祂的涵意,也有人雖然明白天人何以能夠合一的道理,卻只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或者是只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

自古而今,修道者多,而成道者少,甚或對於修道抱有排斥的心理,究其因,他們不能明白天人合一的真正意義,以及不能明白為什麼「修道」要達到天人合一的道理?

莊子逍遙遊中有這麼一段話:「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這是說明了不要以為自己不知道的,就否定了它,所以無心向道者,就不聞道、不求道,也就不能了悟「道」之寶貴也。

娘今再勸告諸兒女,凡做事欲想達到大成就,必須先有好的準備,也須用大工夫才能有成。譬如:「大江大海,若積水不厚,則無力以負大舟,若僅覆一杯水於地,就想以行舟,焉能以負荷乎?舟焉能行駛乎?因水淺而舟大故也。風若積不厚,則無力以負大翼,如大鵬鳥之大翼,雄飛九萬里,因風之積不厚,故不能雄飛也。」修道亦然,如無恆心毅力,堅定意志,則有如「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也。」希修道之諸兒女悟而勉之。

然則為什麼「天人合一」是修道的最高境界呢?具體的說:天即宇宙,大自然的代名詞,「天人合一」即是與宇宙合成一個,融會成為一體,也就是超脫了生死的大輪迴,這不是理論,也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而是一個可以達到的境界。

「天人同體」-天與人是一體,整個宇宙來自「道」,人也是來自「道」,所以天人可以同體,既然是同體,所以可以相通,既然可以相通,就可合而為一。人是天地間的精華所孕之靈神,與假體結合而成,本身已具備了大自然的精華,換句話說,人本來就是宇宙的一部份。

「萬象合一」-世間事的林林總總,形成了錯綜複雜的萬象,看起來漫無頭緒,其實是相同,外表觀之,萬象紛紜,但它是幻影,是一種錯覺而已。老子的「玄同」、莊子的「齊物」均有說明,可資印證這個「萬象合一」,實際上在這個表面的幻影,它的內涵只是「因果」所衍生而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個人都有先天至性之善良,都凜育於天地精華而生,就在「習」而相遠。道之修持,必須下定工夫,「聞道而修」是入門,「修而有悟」是工夫,修道遇魔考而不退-是為「恆」,有恆心而修,就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六章 道之靈性與因果律

無極老母曰:

「道」是至善的、萬能的,是天地之母。道者理也。道理者,屬於形而上的,不得以物體名之,也不得以物理解之。天下各大宗教均崇「道」以設教,是人生最高的指標。修道之謂「教」,指導人人走向正道,而以神道教之。易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復卦:因宇宙的事,有非人力可解者,非託之於神道不可。基督教新約翰福音:「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由此更可證明天下各大教均崇「道」以教也。

是故修道的目的是修「靈性」,什麼叫做靈性?「靈性」:是道德、願力、修持、再加上先天的德行,四者結合成為靈性。靈性表現於生活中,為至善之德行。不過靈性也有大小,視你「道德、願力、修持、先天」的功夫為何而分別,其功夫大者則靈性高,功夫淺者則靈性低,最怕沒有靈性,人如無靈性,則渾渾噩噩。人與禽獸有何別乎?禽獸之善者亦不乏靈性,靈性不是聰明,聰明人很多,不一定有靈性,但有靈性者都很聰明。

縱目觀之,舉世滔滔,其野心家者貪欲,以兼併自豪,大戰爆發,殺人數千萬,如此「靈性」何在?其有殺人越貨或詭詐毒害者,其「靈性」早已泯滅。修道者,修此「靈性」也,將欲念去掉,靈性自然出現。所謂「道」者,為一靈明之虛體,故靈明為靈性之表現於外者,靈性當然屬於光明的。靈性光明,自有其「因果律」,有「道德、願力、修持、先天德行。」此即靈性之因,有了「靈明」,即靈性之果。怎奈世人多不相信有「因果律」,認為因果報應是虛無的,故一味胡為,不願修道。娘今用科學常識,來闡明「因果律」,以喚醒世之執迷者了悟而不敢作惡,以收向善而修之功。

「因果律」就是宇宙萬物所受之限制,因果律來自波動力學,宇宙為波動,故宇宙之運行為曲線,不是直線的。其「起」為「峰」,即是「因」;其「伏」為「谷」,即是「果」。所以為善自有善報,作惡自有惡報。人間善惡事,完全由人自己造成的,所以人必須要切切注意,千萬不可走錯了路,差之絲毫,則謬之千里,想要改變也太難了。古人之「戒慎恐懼」,就是因為這個關係,修道的最大目的,就是「使自己不犯錯誤」。老子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網者代表宇宙的總體,萬有均在總體中,好似一張網籠罩著大地,一切均在衪的控制中,不能脫逃。天網者天秩也、天命也,誰也不敢違抗的。天秩者,天之秩序也,亦即天道也。從星球之運行及萬物之生育,知確有天秩之天道,當相信有「因果律」,這是藉科學的說法,不是隨意的,因果律不是迷信的,是由自然現象觀察出來的。

第七章 道之天秩

無極老母曰:

天地之母,創造萬物的「道」,非陰非陽,可稱中性,在這個境界裏是永生的,無善無惡、無長無短,此即所謂「天國」,亦即「真宅」,所謂「永恆之家」。語云:「天是一大天,人是一小天。」就是說萬物由「道」而生,每人都是「道」,修道者希能重返於「道」,是以有先天道、後天道之區別。先天道者,未變之道也;後天道者,已變之道也。人間世為後天道,無極為先天道。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乃後天道,故易學所講者,偏於後天道,是以有「象數」之說,然則修先天道,何以別乎後天道呢?

修先天道,必須擺脫人間世的一切欲望,所謂形而上之「無為」也。塵世即後天道,後天道也不是不可修,不由後天道修至先天道,焉能「歸真反璞」。修後天道,也可有所作為,不過後天道是在矛盾中,永遠受矛盾的約束而不能自由,如生死成敗、名利窮通都是不免的,魔鬼也自然產生,因人有肉體,肉體有感情,所以喜怒哀樂隨之而起,此魔道之所以存在也,魔來自陰陽,陰陽既然不免,故人生的禍福也不可逆料的。

是故,道有「天秩」,天秩者,天命也。宇宙運行的秩序,亦即自然運行之法則,亦可稱之曰:「軌道」。如地球繞太陽,距離有遠近,乃有四季,春夏秋冬之分。地球何以繞太陽而行?此乃是太陽與地球「吸斥」二力之平衡故也。太陽對地球有吸力,地球對太陽有斥力,最後形成一個軌道,此乃先天道之軌道。今日天文學家算的很仔細,推至月球繞地球,也算的很清楚,所以可登陸月球,絲毫不差。此乃道之天秩,運行至正無偏,故天文學家始得算出確準者也。

後天道亦有天秩之軌道,如「人倫道德、三綱五常」皆是後天道之秩序,人若不遵守秩序,則君臣、父子、夫婦、長幼無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婦不婦,則天下大亂矣。譬如飛機之飛行有一定之航道,如不遵航道而飛行,則易發生相撞。如火車之行駛有一定之軌道,若不遵軌道而行駛則易發生脫軌事故。行人如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專走旁門左道,則易發生車禍,是故天有天道,地有地理,凡不循道理而行者,皆是違背天秩之旁門左道也。或曰上天既然降「道」於世,何又降「魔」以擾亂修道者之心志?須知「玉不琢,不成器」之義,道若無魔不成道。修道者若不經過魔考之考驗,則其道心不堅,道果不進也,所以凡修道者不論先天道也好,修後天道也好,必須遵守天命,循天秩之軌道而修,堅志不移,則道不進、果不成者未有之也。萬物均由道生之,道善乎。曰:道非善、非惡。在道之本身,無所謂善惡,善惡乃起於後天,由人自作耳。

第八章 四質合成以修道

無極老母曰:

修道要「四質合成」,何謂「四質」?體、心、氣、神者也。各家論述:有修道首在「心」,有偏於「氣」,雖都不錯,但忽略其它三質,故多有偏執,未臻盡窺大道堂奧。何以體、心、氣、神謂之四質?蓋以融合可成一體︱道,分解各成質子而名也。娘將「四質」逐一詮釋,以開悟諸兒女!

「體」-即身體,世俗區分人際稱謂,即「我」者也,但不能執於我相,因為這個「我」,只是要達到「無我」,而至與宇宙大自然融匯成一體的基本踏石。修道就是修身,體為基本要素,是以要尊重此身,但不是陷溺於珍惜,也不能流於想借重肉體,製造一粒金丹,以期永生,也不要以壓榨肉體,想開一朵道的奇葩。尊重身體而符合修道之旨,有下列幾個要件:

()健康。身體某部份有疾病,應速治療,患病在

    身,會影響心理的正常及修道必須的活動。

()定時之運動,使血脈暢通,心室才不受阻礙。

()日常接觸須守正,不以污穢罪惡而使身體受

    損。居所需清淨,保持空氣流通。

()睡眠需充足,養精蓄銳,使身體新陳代謝正

    常。

「心」-主管變化,在變化中,不能讓祂脫出正軌,所以思緒的變化不能「執」,但是這個心的變化中,必須有賴於「氣與神」為後盾。

「氣」-動力也。氣合於心,始能收變化之功,氣如電、針灸,以電子偵查器查穴之所在,即明證也,氣是動能,仰之萬物能活,亦得發展茁壯。

「神」-四質中最重要者,無神:心失之變化,氣失之動

       能。娘舉一例:

    太空船何以能夠圓滿的達成進入太空飛行之任

 務?船(體)飛行中的操作心)及動能所用燃料

(氣),可是最重要的卻是製造太空船的人

(神),由此可資明證也。

分析四質內涵後,再解釋其用:「體」須健,始得實踐道理之所得;「心」須正,始得變化無偏差;「氣」須馴,始得動力不暴躁而定;「神」須守,契於萬象之母,進於道也。此「健、正、馴、守」是四質合成而證於道者也。總此而言,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體,循環聯繫,一氣呵成,將綿綿不絕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淨空居士 的頭像
    淨空居士

    淨空禪林

    淨空居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