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三章 第二節 後天道之道心

無極老母曰:

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須知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應按步就班,由後天道之道心修起,始能堅固道基也。然則「後天道之道心」者何?即人道之人心也。修「人道」者,應致力修持與「心」有直接關係之「六根」與「六塵」,也就是修道心的迫切問題,所以「後天道」是不離民生的日常生活也。

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謂之六根也。根為能生之義,眼根對於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於法境而生意識,故曰「六根」。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故名為「根」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稱之為六塵,又稱為六賊。六塵以眼等六根為媒劫奪一切善法,故以「賊」譬之。換言之,六塵易引誘六根,棄清淨而入罪垢,故被稱為六賊也。所以儒家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藉此四非,以清淨六根,而遠六塵也。是故,修道乃修「內聖外王」之功夫也。「內聖在克己」,將自己先克制的很清潔而無半點私欲,無私欲是先天道之道心。「外王在救世」,犧牲自己的利益以幫助別人,則兼愛之精神,是為後天道之道心。所以修「人道」者,修仁心而行佈施,造功立德,以解消其所有一切業障,然後才能進道也,因此凡修道者應先修後天道之道心,由近身修起,「誠意、正心、修身」以建立實踐之道德規範。先完成「人道」,而後才可進修「天道」,否則業障未消而修天道者,則業障重重,受「魔考」而易退道也。孟子曰:「不學而知,是謂良知;不學而能,是謂良能。」良知、良能為「道心」,亦即「心之原」也。心之原者,即心之本能。「心」是主管變化的,一切形色的變化,由心主持之。但心有道心與人心之別,道心為先天之心,人心為後天之心,後天之心屬於肉體的,肉體之心不免慾心,故不能純潔也。又人心可為善,也可為惡,所以危險也,必須有約束之道,才可以避惡趨善,故必須修「道心」,以約束其「危險心」也。「後天道」即人間世,離不開日常生活,所謂之「紅塵」也。紅塵是什麼樣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一切現象全是「無常」,所以為避免無常,必須「修道」,但修道有很多的障礙,那障礙就是紅塵的弊端與人心的貪欲。現上天大開普度之門,人人均可修道,人人均可成道,所以世人不可存出世的觀念,應存入世的觀念,只要日常生活順規順矩,男人遵守三綱五常,女人遵守三從四德。語云:「百善孝為先」,為人子者在家奉行孝道,在國報以精忠,則「人道」可成矣。

現今之世,隱居山林,或幽居深谷,俱非修道的本旨。須知「道在邇,而求諸遠。」道在本身,身外無道可求,惟一所求者,希「道心」的擴展,凡間正是後天道「道心」的表現。修道者,有大進展者,亦有碌碌無聞者,這不是修道之名利問題,是道心的鞏固與否的問題。須知世間之「名利」,是人欲的增殖,不是道心的「良能」,道心之良能的擴展,是大公無私的,是濟世活人的,是以稱之曰:「功德」。名利是貪婪的,是污濁的,所以凡修道者,若執著於名利者,則「道心」無可修也。聰明才智的修道之士,多是藉自己的地位以完成救人的善舉,或用自己的錢財撫卹貧困,或致力代天宣化,勸人棄惡從善,果爾,則錢財是有價值的,錢財是身外之物,亦可說是「假」,借假以修真,可建立最大功德。孟子曰:「捨我其誰歟?」人人當積極建立功德,人人當抱救世的宏願,立志修道,但也不可騖名逐利而陷入於罪惡之中。

 

第三章 第三節 修道之玄關

無極老母曰:

修道之「玄關」:有謂玄關在中脈,有謂玄關在任督二脈,亦有謂玄關在前額等,莫衷一是。修道何以重視玄關呢?因為玄關是「元神」的重要出路。在欲講修道與玄關的關係之前,必須先確定玄關在那裏?世人謂家宅之正門為玄關,故修道引用而言玄關為元神必循之正門,亦修道者必先入之正門,殆無疑義矣。可是這個正門在那裏呢?就在人之「前額」。因為脈絡只是修持「元胎」的路線,在體內之間,絕非元神之出路,何況元神乃輕純之靈體,輕純則上昇,故玄關在前額已無疑義。現在說明了玄關的所在,以及它的功能。茲再講到它與修道的關係。

玄關乃「人與天」相通之橋樑,玄關大啟,則正眼流通,萬法由心,隨意而動。何以謂?就實質而言,修道之主要目的,企求修為至無所罣礙,元神得脫離假體而與之各成單元,亦即修至元神衝開玄關出竅,始得不受肉體牽引與束縛,而得「反璞歸真」,契合大自然,神遊於太虛,自如無礙,與天地同參,永恆不滅之境界。

故玄關這個門戶一啟,元神運轉大小周天自如,萬法隨意收發,而達返本還原之真如也。在表面而言,玄關即為正門,修道亦必遵循正道而入門,絕不能執著於某一項迷惑,蓋因修道雖是一項深奧玄妙的功夫,可是絕非一條阻絕不通的死巷,必然有可遵循的門路,可以逐漸推進。

天人合一的距離,雖有形的差距令人覺得高而不可攀,實際上只是一念之間而已,一念善,即昇天;一念惡,則墜淵。正所謂:無勞修別道,即此是玄關。道在心,心使念者也,所以走善的道路,已是「天人合一」境界的起步。

但在修持妙旨玄微之道心,雖有甚多阻障關門,但欲修至啟開玄關門戶之時,假體的束縛卻是修道最大的障礙。如何去掉這個束縛的包袱而達到與「天」相通的境界?那就應該由「去掉」作為修持的功夫了。如何去掉這個束縛的包袱?且研修下節。

綜此而言,修道與玄關的關係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亦是一體兩面的密切關係,蓋因元神衝開玄關出竅,乃為先天道心之修成,由正道入門。修持道德而證人道,乃是後天道心之修成,由此相輔相成,可自由衝過玄關,達於天人合一也。

 

第三章 第四節 去掉包袱

無極老母曰:

修道至成道這段過程,其中有一關鍵的修持,也是必須明白的道理,那就是「去掉包袱」。所謂「包袱」:即是牽掣你道心的障礙。牽掣道心的障礙,其因素因人而異,故總括言之謂:包袱。顧名思義,可以聯想到包袱所給予人的累贅感,因而必須去掉它。

天地人謂之「三才」。「人」可與天地同參,與天地同列,也就是說:「人可以永生不死,與天地融匯一體。」但如果你滿身是零碎,如情欲、名利、悲傷等有形無形的包袱,那怎樣可與天地同參?與天地融匯一體呢?雖然可以說天人的距離甚近,可是也甚遠,其中遠近的關鍵就繫於一念之間而已。可是這「一念」卻是一道無形卻堅韌異常的防線,只要能夠突破此一防線,了無牽礙,才能立登彼岸,但是古往今來,有多少修道人輾轉輪迴而被堵於這一道防線之外。

試舉一例:人與萬物為什麼能生存在地球上,可以安然的站立,不會因地球的運轉移動而被甩進太空中,那就是地球有「引力」故也。而太空船為什麼能夠掙脫引力而穿越大氣層?那就是因為它有「動力」,所以人要去掉包袱,也必須要有動力。這個動力,就是「修持」。去掉包袱的修持,而達到去掉包袱的境界,可大略分為三項:

一、得悟-從言語中,聽受道理而有所領悟;從色相中,感

     受到變幻榮枯而有所覺悟。

二、功果-從行善德以佈施,從助道以代天宣化,從行忠孝

     以垂青史。

三、內性-從道德規範以約束心猿意馬,從清心寡欲而修身

     養性。

以上三項可去掉包袱的牽掣,就可以說「進道」,也可以說「成道」,進道與成道的差別,就在於你是否能夠持恆不怠而已,而這一縷靈性的復甦,道功的成就,也就是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與天地同參,融匯一體。因為包袱一去,就像太空船充滿了動力,可以掙脫地心引力的牽掣而穿越大氣層。人的靈性不再受包袱的累贅,也可以突破那道防線而達到另一個境界了。

 再舉一例加以說明:世有修「先天道」者,嘗有謂受明師一指點玄關,就是得道。這個「得」字,不是已成事實的得義解,而是指明讓你悟到那裏就是成道|超生了死,永脫輪迴的關鍵,是一個假設的「得」。是得道了,必須「修持」,爾後才有得道之日,因為這個修持,仍是在肯定的事實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原動力。為什麼要先讓你假設「得到道」呢?那就是要你去掉包袱,因為「元神由玄關」出入,而玄關又在肉身之中,這個肉身就是元神的包袱,先讓你明白元神的出入門戶,再讓你去掉包袱,這樣就可以得道而成道。

 

第三章 第五節 修道與身體

無極老母曰:

修道有一個密不可分的附屬,也是必要的條件,那就是要有一具「軀體」。換句話說:「修道離不開身體」。這句話乍聽起來像是執相了,因為修道就是要脫離這個軀體的束縛,為什麼軀體反而成了修道的必要條件呢?

肉體的我,是個基本因素,在「反璞歸真」的過程中是個開頭,所以對於肉體當然不能稱之為「假我」,因為你如果否定「肉體我」,那麼「真我」又何在?又如何去反璞歸真?又為什麼要反璞歸真呢?因為有一個肉體我,所以才須要反璞歸真。這種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實卻是一個至理的源頭,所以肉體的我,可以稱之為「假體」,絕不能稱之為「假我」,因為假體是有「靈性」暫寄的軀殼,就像一間房子,是個死的建築物,因為有了主人,它才顯出有生氣的道理一樣。

儒家的「克己復禮」,強調「人本」;道家的「無為」,講究「清靜」;佛家的「戒律」,主張「苦修」。這都是提示「我」之重要性。可是數千年來,歷代:儒家卻將思想主流,偏入了仕途進取的階梯;道家的思想,偏於高深難解;佛門卻閉關自守,固步自封。因而各家奧義未能普遍深入人心,而使一些精髓湮沒,殊為可惜!

娘今講明了修道離不開身體的重要性後,再談到既然修道必須要有身體配合,而身體的組成又離不開感官,有了感官,又產生情緒、欲望,那麼要如何打破這一關呢?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個「身」,即是指感官,也因此身而有了「欲望」。太極學的觀點,主張「欲」為後天性,可是這個後天性又有其所必然而致,換句話說:也是隱伏在後天性的潛意識中。「欲」是心理不平衡,心理也是軀體組成的重要結構,所以首要就是要注重「平衡」功夫。精、氣、神的平衡尤為重要,也就是說要打破這一關,必須使精氣神平衡,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因為你如果能永遠心理平衡,則永無疾病,就可以長生了。

道家有「性功」之說,佛門有「禪靜」之學,這都是一種平衡的功夫。世有研究哲學者常言「心」,可是他們都不知道心之外,尚有「良知」與「良能」,雖然一切變化源於「心」,可是這平衡作用是屬於「良知、良能」。克欲首在「良知」,而良知的動力,卻是「良能」,不要以為同樣屬於心的主宰而輕忽了。建房子的講究材料、技術,與偷工減料都能完成,可是結果卻是絕對迥然不同的。

概略的講解了身體對修道的重要性,娘在下期再繼續講解「不能壓榨肉體」,以作結論。

 

第三章 第六節 修道不壓榨肉體

無極老母曰:

人之肉體對於修道之重要性,是要借重於這個軀體而使靈性在未能永恆不滅的寄住。身體是個假體,靈性是真我,修道求諸於永恆不朽,即是真我的不滅。可是靈性卻是一團虛無飄渺的氣息,所以才藉著假體而成形象,這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運行,也即是「大輪迴」,所以兩者密不可分,而修道就是要永遠打破這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使靈性永恆超脫與假體的契結而達到「真我」,即反璞歸真的「天人合一」境界。故在修道過程中,這個軀體是必然性的首要條件之一,但是絕不能誤解於要使這個肉體磨鍊至成道的境界。有人以為苦修這個肉體,可以使它光明,就能成道,這是錯誤。蓋肉體本身不能光明,靈性才會昇華,所以修道絕不能壓榨肉體。

有婆羅門教,力主苦修,釋迦初期也是受婆羅門教影響,而由苦修進入修道途徑,但苦修的結果,身體衰弱,氣息奄奄,幾乎無力起身,終於了悟,乃恢復正常飲食,改變進修的方式,於是大澈大悟,始證無上正覺。所謂「苦修」:乃是約束自己勿沉迷於物質的享受,以去私欲,才能使心存正信,靈明朗耀。並不是一味壓榨肉體,一架軀殼既使變成骷髏,也不會有靈明,與肉體無關,原在心性而已。

道家有養生之說,但這養生之說不是指肉體,這可由南華經中俯拾可得其義,如「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道家不執相,不身見,乃重神。所謂「神」-即「靈性」也。又謂:「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之精通,合於天倫。」因此可見道家用力於「守神」,並非耿耿於一具臭皮囊矣。

以上的說明,並非是表明軀體只是修道必要的條件而已,也不是要你們刻意注意肉體,更不必用盡各種方法壓榨肉體,雖然也有肉身成聖的例證,但總究是極為少數,不符普度主旨。

人總是不能離開肉體而生活,因為肉體既毀,人就死亡,則萬事皆休,是以有了肉體才有我,有了我才能修道,這是必須重視肉體的原因。但是重視不能成為養尊處優,因為那樣享受、過份的快樂,會產生迷戀,迷戀會使心智不清,甚至觸犯道德規範與律法,更因而蒙蔽了寄住在肉體裡的靈性。壓榨肉體,就沒有原動力可以修道,過份珍惜肉體,蒙蔽了靈性,都不符修道的方法,所以只有使肉體生活淨化,才是修道的築基,基是根本,「本立而道生」,所以修道者首先必須淨化自己,如果淨化猶未成功,則一切俱屬空談。道不是從任何壓榨中取得,道在邇,求諸遠,捨近而求遠,則愈求離道愈遠,一生辛勞,終未得道。因為道就在眼前,就在心中,捨本逐末,當然徒勞無功。

 

 

第三章 第七節 天道的信仰

無極老母曰:

道心的範圍,有如一面織成而佈開的防護網,必須堅韌,水火難侵,那就是「信仰」。由精神力的精誠、專注,交織成為一面無任何破綻、空隙的防線,以保護道心。

為什麼它必須堅韌、水火難侵呢?堅韌始得彈性伸縮,以禦衝擊,即天人交戰,名利之爭,不以動搖心志,神始得安。水者-先天真水,即「精」也,亦即須防「色關」。火者-三昧真火,若妄動無名,即火燒功德林,亦即須平「氣關」也。是故道心將有賴於這面防護網的保護,庶得使人身三寶-精、氣、神與假體相輔相成,達到修道的最高境界,不會反成為傷害道心的最大利器也。

修道必須信仰,信仰就是力量,可是要信仰什麼呢?要如何將力量導之於正呢?這就是今日娘欲提出講解的主題=「天道的信仰」。

「天道」是什麼?啟迪萬物之玄機也。老子說:「執大象,天下往。」執大象-就是主宰宇宙的根源,也就是天下歸往的地方。所以對天道的信仰,就是要明白宇宙主宰的力量,遵循著這條路線,回到你們原來孕育的地方去。但包含在整個大原則內的細節,不僅是簡單 三兩 句話的工夫而已,信仰非空口白話,更非坐而言、不能起而行、虛而不實的功夫,相反的是一種徹底的實踐、勵行的工夫,因為這樣才能使力量產生。

南華經天地篇有一段記載:「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黃帝志在訪道,修道百餘年,可見對道心信仰之堅定。玄珠者-道也;知者-「智」也;離朱者-「色相」也;喫詬者-「言語」也;象罔者-「無相」也。黃帝得道:是「捨掉人世間一切有形」,進入「玄珠」境界。這整篇的含意,顯示出要「得道」,不是「用智慧、用色相、用言語」去索求,因為人的智慧有限,言語支離,色相更易成執,只有以「無相」之心,沒有幻虛的困擾,直入真如之境,這也是修天道最重要的一門課程,更是發揮信仰力量的最大關鍵。這樣的說法,也許你們還不能盡入其中,所以娘特歸劃成一個簡單公式,讓你們明白怎樣才能對天道的信仰作出具體的實踐工夫。

夾帶-不能存有僥倖的心理,欲達到天道的境界,是考驗嚴格,絕無循私,任何夾雜均難得過關而進入最高境界。

零碎-任何的牽引(因果包袱),不可攜帶,否則難得達到天道最高境界,除非功果之建立已達到天律頒賞的標準。

掖藏-污垢必須完全去掉,絲毫的玷染了原始純潔的靈性,

   都不能達到天道的最高境界。

綜此而言,本節的重點,就是對天道的認識而生出信仰,發揮出力量而達到「歸真反璞」也。

 

第三章 第八節  道心守中

無極老母曰:

軒轅黃帝修道一百餘年,始悟出「道」之真髓而成道,乃以「允執厥中」四字,一直傳道給堯帝,堯傳給舜帝,舜傳給禹帝時,則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作為修道之心法。這個「中」字絕對不是「中間」之意,若指中間,又何必說人心、道心,更不必說惟精惟一,然則要精、要一,精什麼?一什麼?就是要很誠懇的守著允執厥中的「中」,天人合一成為一體,就是「中」。中也者,緩衝極端之平衡也。太陽對於本系各星球有引力,各星球對太陽也有斥力,引力即向心力,斥力即離心力,此兩股力量就成了兩個極端,所以要使它們能夠平衡,就必須有軌道,這個軌道就是「中」,平衡點-就是力的中心,有個中心點才能夠維持平衡。「中」這個字,自古聖賢創始而用之於闡述道,是其深遽與奧妙的含意。易經有「天人合一」,中庸有「贊天地化育與天地參」,道德經有「執大象而天下往」與「玄」,莊子有「齊物」,易經另有「神無方,易無體。」都聯綴出「中」字的概要。「中」不是內,也不是外,就像:「放之則瀰六合,卷之則藏一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才能確切的表達出「中」的真諦。「心」是整個人的中樞,一切意念林林總總的變化,都是由心而衍續,所以中心就是整個修道過程的標準點。舉例說:一件事情有個中心,絕不致於偏差,修道有個中心,當然更不致偏差了,那麼距離更高之境界,當然又是邁進了一大步,這就是修道應對「中」的體認,也是本節總結論-「道心守中」的概要。

說明了「中」字的理論後,娘再講解應如何實踐這個「中」字,首先要瞭解如何去實踐,因為「中」是「道」的心法精華,縱使才智之靈子奮乎百世之工,亦僅望其涯岸而不可得之成也,可謂「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綜彙之義,豁而至達。」不為過也,故能得解其論而踐其行,則天人合一之修道最高境界,即如反掌之易也。修道之入門,無分門派,無分你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入道者必須明悟出「中」的實踐,娘為之規劃成為下列幾點,以期簡潔明晰,庶得一讀而悟之功。

丟棄抗衡-因為「中」是平衡,抗衡是一面倒的作為,一切

     欲念都是它的後盾。

了解矛盾-矛盾是陰陽的作用,因為陰是惡,陽是善,宇宙

     萬物事理都包含在其中,交纏的結果,就是「矛

     盾」,了解它,才能在朦朧不清時,走出一條光

     明的大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淨空居士 的頭像
    淨空居士

    淨空禪林

    淨空居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