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心 秘 藏
自 序
道心秘藏天書之著,乃闡明「道心即天道之心法,秘藏即神秘之歸藏。」俾使修道者了悟心法是「微妙玄通」,必須用心研修實行。道是宇宙萬物之母,故稱:「天道」,修天道者必須修鍊「心法」,以期達到修道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否則修道者捨此而想成道,是絕對不可能也。
娘為挽救世道人心向善,避免浩劫之來臨,日夜為癡迷兒女憂。蓋諸兒女自降落紅塵:只知物質之享受,而不知道德之修持;只知積錢財,而不知積善德;只知製造浩劫,而不知化解劫厄。娘實為此而憂也!天道心法,秘藏已久,歷數千年來未曾降述於世。茲應天運,娘不忍坐視諸兒女盡罹浩劫,不得不再下凡揮筆著述:道心秘藏。希諸兒女體念為娘之苦心,勤修天道,以心法化解浩劫,庶免為娘日夜憂心如焚也。
近世紀以來,物質之文明,已由手工業進步至機械工業,現已進步至電子工業,人類也可登上月球,到了太空時代了。物質文明的進步,是人類的一大好事,但只知物質之享受,而不知「道」之修持,則道德文明空虛。物質文明的發展,必須與道德文明並駕齊驅,如果僅是物質文明提高,道德文明低落,則物質文明氾濫,而道德文明未能追隨,則人性易趨於野蠻,野蠻則不僅危害社會,更可加強互相侵略。
昔時人類動干戈以戰爭,現世將是核子的戰爭,雙方的核子彈轟炸起來,是否會毀滅地球?世人若如此不顧道德文明,一味製造浩劫,是否會觸怒上天?難逃宇宙再一次的混沌,娘實不堪設想!為挽救浩劫之危機,當要打開「天道之秘,心法之藏」,俾使諸兒女勤修天道,而得心法之貴,提高道德之文明,以克制物質之文明至於極點,以防止浩劫之來臨也。值本書開著之初,聊述數語以為序。第一章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無極老母曰:
「道」乃萬有之主宰,亦即天地之母,萬物所由出也。道有三無私之德,禮記:「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專題本文天所覆者萬物也,不分人之善惡,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山嶽河川,不分禽獸草木,不分動物與不動物等等,凡在天下所有之萬物皆一視同仁,絕無偏私而皆覆之也。地所載者萬物也,不分山川河嶽,不分人之善惡,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禽獸草木,不分動物與不動物等等,凡在地上所有之萬物皆一視同仁,絕不偏私而皆載之也。日月無私照者,凡日月之光所及,皆一視同仁而普照之,絕無偏私。由此可知「道心」是至無私也。然則何謂:「道心」?道心者正大之心,天地之心也。道心為先天道之心法,即良知、良能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即是良知;「在止於至善」,至善即是道心之極點。道心本無欲,有欲者,不是道心,乃人心也。人心多貪,故曰:「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心為後天之心法,即貪欲與自私,是故,人心危險也。
道心與人心原是一體,一念之善,即是「道心」;一念之惡,即是「人心」。道心與人心之分別在於「欲」,無欲就是道心,有欲便是人心。人心由來不善不惡,其關係在「染」,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此「習」即染也,即教育也,教育之好壞而分別造出善惡者也。須知「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也。」道心即是天道之心法,凡修天道者必須先修心法,修心法者必從無欲開始,「少私寡欲」為道之基礎。人心惟危,可善可不善,善即道心。欲者動,無欲則靜,無欲即道心,即至善也。
時運變遷法亦遷,上天大開普度之門,今之修道與昔不同,不必如古人遯跡於深山,隱居於古剎,只要從日常生活修起,就在塵世上修鍊,出污泥而不染,乃是真修道者。娘今夜所述者,為「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之概要,願諸兒女應有善覺,少私寡欲,致力勤修天道之心法,則可進道矣。
第二章 打破人心,進修道心
無極老母曰:
凡修天道者必須打破「人心」,然後始得進修「道心」也。蓋「心無所在,無所不在。」故心的範圍極廣,但一般人的心卻很小,因被私心所作祟,都是受了「肉體的束縛」所致,肉體是受了「感官」的影響而害了自己,所以打破人心,是打消「私心」之謂也,並不是真將肉心打碎也。要想修道,首當「打破肉體的感官」,感官亦可說是神經的思想,如果困於感官的神經思想,則「喜、怒、哀、樂」完全被感官所控制,那麼人就是感官的奴隸了,不但不能超凡入聖,反而陷於罪惡的淵藪之中而不能自拔也。然則應如何才能打破人心而不受肉體之感官所控制呢?那就是棄了「私心」。要棄私心,就要「精神統一」。精神若能統一,則可超脫感官的控制,也就是精神統一才可解脫人心的控制。如何才能精神統一?就是「至誠」才有力量使精神統一無欲無雜念,只有至誠信仰「道」,才能精神統一。
心是變化的中樞,一切的變化均與它有關。人心與罪惡最為接近,如不下定工夫警戒,任其發展則為害不淺。蓋罪惡有吸引力,如食物對於人有吸引力一樣,人不食則餓;美色亦富有吸引力,能使人發生淫念與貪慾,故有「食色性也」之言也。所謂「人心」者,即普通人之思想概念,由神經及其他一切之反應,都可稱曰人心。
道心者大心也,大心者天地之心,包羅萬象,道心是「無為而無不為」,能達到無為,才能無所不為,「無為」是物我兩忘,達於自然。「自然」是混元之本體,為宇宙最初之境象,也正是「道」︱天地之母,萬物所由出也。
第三章 道心範圍,包羅萬象
無極老母曰:
「道」是創造天地萬物之母,無形、無狀、亦無固體、亦無聲、無臭,而永遠長在,芒芒而不明,不分晝夜,週流於宇宙之間,毫無罣礙。道本有心,其心至善,故曰:「道心」。道心者,大心也,亦即天地之心也。道心包羅萬象,無物不包,無物不容,公正無私,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謂之道心。娘今夜特將「道心」分為八節,闡明其秘藏,以利世之諸兒女進修。
第三章 第一節 先天道之道心
「道」分為先天道與後天道,故「道心」亦有先天道之道心與後天道之道心之別也。「先天道」者,形而上也,既是形而上,當然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並不是「空」,也不是「寂滅」,是能達到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也。道心之「心」,不是普通所講之心,道心之心是「放之,則瀰漫宇宙;收之,則退藏於密。」須知「心無所在,無所不在。」是故,道心之範圍極廣,包羅萬象也。
無欲即是道心,但無欲不是枯木死灰,所謂無欲者:「至善」也。止於至善,為大學之道,實為道心之極致。修道心者,只求其「無欲」,無欲就可達到「神」,亦可達到「道」。神者,就是道的昇化,故神也就是道,道也就是神。
道心是屬於靜態的,但靜態不是寂滅,也不是枯木死灰,從中庸之「誠」,就可以看到道心的表現。語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此乃「堅定信仰道」之境界。道即是神,神即是道,信仰道,就是信仰神,如此堅定信神,人也可成神、也可成道。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也是來自道。何謂:神明?「其靜也不移,其動也不化。」換言之,就是「不變」,不變當是「永生」。
易經云:「原始反終」,亦即「歸真反璞」之意也。既曰:「真」,便是「永恆」,既曰:「璞」,便是「永生」,是故,先天道心是永恆、永生。中庸云:「自誠明謂之性」,由「誠」而「明」,豁然開朗,就是「領悟」。凡修天道之道心者,若能領悟,就是成道矣。
道心有七個境界,即「七重天」,凡修道心者,有不同的發展與境界。
第一重天(世外天)-其境界是超越物質世界,但在第一重天仍不免有色相,以及生死題,不過在人間世界為一善良的百姓,雖有做些功德,免不了仍墜入輪迴,是一重較低的天。
第二重天(外物天)-其境界與物質世界完全不同,屬於靈
的世界,即鬼神的靈體世界。
第三重天(外生天)-其境界在外生天裏,沒有人間的生死問題,但還未到永生的境界,可除掉物質的束縛,精神昇化到另外的一個境界,所有一切景象都異於以前的兩重天。
第四重天(朝徹天)-朝徹天裏,最為簡單,在此境界中還
未脫離陰陽,猶不免限制。
第五重天(見獨天)-其境界是見獨者,見元神也,元神為宇宙之主宰。元神即「道」,得於道者可達此境界,這是很高的境界,而是到了宇宙的根源,才稱為「見獨」也。
第六重天(超時天)-其境界是沒有時間、空間,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整個宇宙在你眼底,也可以說: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我與宇宙合成為一,而是一個宇宙的總體。
第七重天(永恆天)-其境界是永恆者本體也,宇宙的本體原是不動的,故稱曰:「自然」。自然:無所然、無所不然,這是宇宙的終極,也就是先天,是修先天道者最高的境界,但也須從後天修起,所謂登高必自卑,始能漸入仙境也。
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應體認:「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解脫人世的束縛,自然達到「天道」,天道者為「道心」最高的境界。修道心的功夫,在「原始反終」,換言之,即「回老家」,老家為「道」,就是再回復我本來的道身,回無極天與娘團聚也。希諸兒女勉而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