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闥婆,牠會作音樂,音樂作得非常好聽。牠若一作上音樂,令這個神仙都坐在那個地方如醉如癡,就像喝醉酒似的,忽忽悠悠的,在天堂上動也不願意動了。牠作音樂作得好,可是你不容易教牠作,但是牠又有牠的一個弱點。玉帝歡喜聽牠的音樂,就因為得到牠的弱點了,牠的弱點是甚麼呢?就願意聞香;你這一有了香氣了,牠千里萬里即刻來,來了就願意聞這個香。玉帝那兒有一種香,專門是召集這個乾闥婆的。那麼到玉帝那地方,聞到這個香,牠就跳舞,在那兒蹦蹦跳跳,就奏音樂,就唱歌,所以這個乾闥婆就叫嗅香神。前面所講的龍王,有八個龍王;這個乾闥婆,總起來有四個乾闥婆王。

阿修羅,脾氣最大,好像我們人這個大脾氣,都是有阿修羅在那兒支持著。他性情很暴躁的,常常發脾氣,對也發脾氣,不對還要發脾氣,脾氣是最大的,這就是屬於阿修羅。阿修羅在天上叫無酒,無酒怎麼樣呢?在天上他沒有酒喝。也叫非天,他不是天上的天民,他是一些個非法入境的天民,在天上不合法的。阿修羅是三善道裏頭的,他在天上是不合法的,所以就常常想要和天兵、天將爭地盤,想要把玉皇大帝打倒了,他去做玉皇大帝,做釋提桓因。

阿修羅也有四種,他有天福,沒有天權,可以在天上住,享受天上的福;可是在天上沒有天人的權利,就好像美國的這一些個非法移民一樣的,可以在美國這兒吃牛排,牛油麵包也可以吃,享受美國的福報;可是不能去管理這國家的事情,政府他沒有資格參加,也就是這個樣子,這是阿修羅。

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牠也是能大能小,能隱能顯。牠這個翅膀有三百三十由旬那麼大,一由旬就有四十個miles(哩)那麼遠,三百三十個由旬,你看這有多大啊!這一個翅膀若一搧動,把海裏頭的水就都給搧乾了,搧得沒有了。那麼海裏的水一搧沒有了,這個龍就都露出來了,龍宮也沒有水在那保護著它了,於是乎牠就把這個龍——大龍、小龍、老龍都給吃了,就有這麼大的本事,你看!說:「能有那麼大的嗎?」這還不算大。所以這個迦樓羅也是神通最大,龍是最怕牠的,可是牠們因為都皈依佛了,於是乎都和平共處了,都互相不殘殺。這迦樓羅也有四種,不過你若想知道這四種都叫甚麼名字?你看看《妙法蓮華經》第一序品,那都說得很清楚。

這是迦樓羅,就有這麼大的本領。講這個大鵬金翅鳥,牠這種神通變化真是不可思議的,牠用翅膀一搧,能把這個海搧乾枯了;再用翅膀一搧,又能把這個山都給搧平了。把這個山一搧,就能用這個山把海給填平了,所謂移山倒海,牠有這種的本領。

那麼這個緊那羅,牠都會作甚麼呢?牠會作音樂,牠頭上長一個犄角,所以牠的名字又叫疑神,音樂是作得非常好。

摩侯羅伽,就是一個大蟒蛇。因為這天龍八部,牠們以前也都是一些個妖魔鬼怪來著,以後都改邪歸正,護持佛教,做佛教的護法。由這看來,這個惡人有的時候他回頭,也會做善,所以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十惡五逆的人,他若改過自新,也還是一樣不失為好人。那麼這八部鬼神,牠們都覺得牠們過去破壞佛教,來傷害佛教,牠良心發現了,覺得對不起佛教了,所以就發願做佛教的護法,就是天龍八部。這是八部鬼神等大略的意思。

又有「人非人等」:那麼這個「人」,就是所指的這一切的人來護持佛教。非人,就是其他異類,異類的也有來發心護持三寶。等,就等於前邊所說的這麼多。

「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那麼這時候,有數不過來這麼多的法會大眾,恭敬圍繞著薄伽梵。而為說法,佛為這個法會大眾來說法,以及未來的眾生說法。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爾時」:就是當爾之時,「曼殊室利」:就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因為佛為法王,菩薩為法王子,尤其文殊師利菩薩是等覺菩薩,很快就可以成佛了,所以叫法王子——法王之子。「承佛威神」:他仰承著十方諸佛的大威神力,「從座而起」:從他自己的座位就站起來了。

「偏袒一肩」:也就是偏袒右肩,不是偏袒左肩。為什麼偏袒右肩呢?第一,這是印度的一個風俗,因為天氣熱,把這個右邊的肩背露出來,沒有那麼熱了,可以調解這種熱氣,這是自己身上的氣溫調解。第二,偏袒右肩,這表示恭敬——恭敬佛,這是一種禮儀,用身心來恭敬,所以偏袒右肩;隨順世俗而求出世法,表示恭敬。所以這個是真不離俗,俗不離真;真不礙俗,俗不礙真,這樣互相尊敬,所以文殊師利就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右邊這個膝蓋就跪到地下,「向薄伽梵」:向佛、世尊,「曲躬合掌」:曲躬就是把頭低一點,那麼合起掌來,這都是表示身心恭敬,三業清淨。「白言,世尊」:白言就是對佛說了。

「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說我們現在法會大眾都是一條心,這一條心有個願望,就是希望佛演說如是相、如是類,就像這樣的相,也和這個相類的道理。什麼呢?就是「諸佛名號」:所有十方諸佛的名號,以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及本大願」:說本來在往昔所發的大願,是什麼樣子?「殊勝功德」:他行菩薩道的時候,怎麼樣修行的,才能積聚像這樣子的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消除」:能使令聽見他這個願力的和他的功德的,即刻藉著這種功德願力的力量,業障也消除了,恢復清淨了!

「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為著就是想要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得到快樂,而不憂愁,沒有損害。像法轉時,在將來像法的時代,人都注重修廟,而不注重修道,那麼廟裏也只剩一個空佛像,那個時候真正修道的人很少。諸有情故,利益在像法時代所有的眾生,有情就是一切的眾生。有血有氣的,這就叫有情眾生;無血無氣的,好像那一些植物,就是無情的眾生。那麼這是文殊師利請佛來為大眾說法,為我們這個末法時代、像法時代的人請法。

 

爾時世尊。讚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爾時世尊,讚曼殊室利童子言」:這個時候,佛就讚歎文殊師利童子言。這位菩薩是童真入道,行菩薩道,修菩薩道,所以成為菩薩中的上首。那麼佛在這時候就讚歎他說了,「善哉善哉。曼殊室利」:你這位菩薩是真好,你這位菩薩好極了!為什麼我讚歎說你好呢?

因為「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說是你用你這個大慈悲心,慈運無緣,這個有緣、沒有緣的眾生,你現在都為眾生來請法,用這個大悲濟度一切眾生的思想,來勸請我給大家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諸佛的名號和諸佛本願的功德。

「為拔業障,所纏有情」:為了要拔濟,把這個有業障的,從這個三惡道,從這個苦海裏頭,把他們拉出來,救出來,拔度出來;他們的業障纏縛他們,令他們不自由,這一切的有情,你為他們來請法,「利益安樂」:令他們得到利益,得到這個安樂,沒有煩惱了。「像法轉時」:等到那個像法時代,「諸有情故」:你要利益像法時代所有的有情。

「汝今諦聽」:說你現在要審視而聽,你就很注意的,不可以那麼很隨便的,「極善思惟」:極就是到極點了,你好好地想一想,想到那個最極處。「當為汝說」:說我現在當為汝說,我可以給你說一說這個法門。

「曼殊室利言」:那麼佛對文殊師利這麼樣講,文殊師利又答覆,就說了,說「唯」:說「好!」就答應好、是、yes。「然」:是這樣子。「願說」:我願意佛發大慈悲,為我等說,「我等樂聞」:說我們這一切的眾生,現在都願意聽如來說這種的法門。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佛告訴文殊師利,說是:「我現在告訴你,從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向東方走,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要經過十殑伽沙。」這一個殑伽沙,也就是恒河沙,比恒河沙更多。「等」:比十個殑伽沙那麼多的還更多,也或者和那個相等,或者更多一點。「佛土」:這麼多的佛國土。「有世界名淨琉璃」:其中就有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叫什麼名字呢?就叫淨琉璃世界,它清淨猶如琉璃一樣,這個世界是透明體的,這個地都是琉璃為地。

「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這一位佛的名號就叫藥師琉璃光如來,那麼他這十號也和其他佛的十號是一樣的。「應正等覺、明行圓滿」:他已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了,他修行和智慧都達到圓滿了;「善逝、世間解」:他是世界最有智慧的人,世間人所不能解的,他都能解;「無上士、調御丈夫」:也是無上士,也是調御丈夫;「天人師」:也是天人的師表;也是「佛、薄伽梵」:薄伽梵也就是世尊。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他在因地,這個本就是他因地還沒有成佛的那時候,修行菩薩道的時候,「發十二大願」:他曾經發過十二種的大願,所以我們修道的人,都應該要發真正的願,發真正的、內心發出來的大願大力,來照著這個願力去實行。

那麼藥師琉璃光如來發這十二個大願,他就「令諸有情」:能使令一切所有的有情,「所求皆得」:我們現在修行是比較容易,釋迦牟尼佛修成佛,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每一個阿僧祇劫就是無量數,經過三個大的無量數這麼長的時間,然後才成佛了。藥師琉璃光如來修行,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也是經過很多的阿僧祇劫,然後才成佛了。可是我們現在藉著諸佛所發的願力,藉著佛給我們留下的遺產,留下的這個佛法,佛的三藏十二部,是佛給我們佛子留下的遺產。我們是不是能承受這個遺產?就看我們是不是想真做一個真正的佛子。我們想真做一個佛子,我們就可以承受佛無上的這種法寶的遺產;我們如果功德不夠,不想做一個真正的佛子,那就不能承受這種無上的法寶、這種的遺產了。

那麼藥師琉璃光如來,發這十二大願,所以我們一切的有情,所求皆得。你看!你就從這一句「所求皆得」,無論你求什麼,都會滿你的志願,令你遂心滿願,令你很快成佛。這是過去諸佛所發的願力,我們就用力少而成功高,用的力量沒有那麼多,我們成的果位是很高的。所以各位遇到這樣的佛法,趕快地勇猛精進,要生大歡喜心,得到法喜充滿。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無論哪一位佛,哪一位菩薩,在過去生都是發過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大願,來利益眾生,來成就眾生,所以到成佛的時候,他的願力實現了,十方眾生就都被他這個願力所攝持。願力就好像吸鐵石似的,眾生就好像鐵似的,他這個願力大,這個吸鐵石的力量也大,無論你十方有多少的眾生,怎麼重的業障,也都被他這個願力給吸去了。那麼眾生也和他特別地有緣,因為他願意幫助眾生;眾生雖然自己是無明遮蓋著,那個靈知靈覺的地方還是知道的。

藥王菩薩過去焚身供佛,把自己身體燒了來供佛,就有這樣的犧牲性;我們不要說燒全身,就燒一個手指頭,也捨不得。

「第一大願」:這個藥師琉璃光如來,他發的頭一個願是什麼呢?他說了,「願我來世」:他說我要發願,我希望我等到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我得到成這個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成佛果位的時候,「自身光明,熾然照曜」:說我自己這個身體放的光明,熾然,就像燒著的火那麼大的力量,非常熾盛那個樣子;然,是那個樣子;照曜,能以這光明照耀。照耀的是「無量無數無邊世界」:照耀到無量無數無邊那麼多的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以佛三十二種的大人之相,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八十種的隨形好,「莊嚴其身」:莊嚴自己這個佛身。「令一切有情」:利益一切有情,我是這樣的,我也願意使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和我這個身體是一樣的,也是光明遍照無量無數無邊那麼多的世界。

這是我第一個願力,我不願意我自己成佛,我自己有光明照耀這個眾生;我願意所有得到我的照耀的眾生,他們的身體和我是一樣的。他發這麼個願,所以我們現在,聽到講這個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本願功德經,我們都有機會和藥師琉璃光如來的身體是一樣的。你不要自暴自棄,說我不願意那麼大的光明,那麼大的光明又有什麼用呢?那你沒有那麼大的光明有用嗎?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燄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說等我在成佛的時候,「身如琉璃」:我這個成佛的身體,像琉璃似的,「內外明徹」:內裏邊也看見外邊,在外邊也看到裏邊,內外都無障礙,內外都明了。「淨無瑕穢」:內裏頭也沒有什麼瑕疵,也沒有什麼污穢;外邊也沒有瑕疵,也沒有污穢,外邊連一個瘡疤也沒有,連一點不乾淨的地方也沒有,內外都是光明的。「光明廣大」:這個光明說不出有多大了,就是廣大,「功德巍巍」:功德也是看不見頂那麼多,也就是太多了,因為是大貌,大的樣子。

「身善安住」:我的身體也善於安住,什麼毛病都沒有。「燄網莊嚴」:就是好像那個火光的網來莊嚴,「過於日月」:這種光明超過日月那個光明。「幽冥眾生」:所有在黑暗的地方,「悉蒙開曉」:都得到這種的光明照耀了。「隨意所趣」:隨他們的意念所願意去的地方。「作諸事業」:什麼事業都能成就,他們願意做什麼,就成就什麼事業。你看這個佛真是替眾生著想,無微不至來利益一切眾生;再也沒有比佛對我們更親切,更關懷的了。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三大願」:第三個大願,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所發的大願,而不是佛發這個願,是他在因地以前,修道做比丘的時候發的願。那時候,他和你、我、他現在一切眾生是一樣的,不過他就發大願了,所以他就早成佛道了。我們為什麼沒有成佛道呢?就因為我們太自私、太自利了,有所貪、有所求了。鬥爭心也堅固,也不願意發大願,所以到現在還沒有成就佛果。

那麼他說「願我來世」:願我等到來生的時候,「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就是成佛的時候,以無量無邊那麼多的智慧方便,用這個智慧方便,不是用愚癡的方便。怎麼叫智慧方便呢?怎麼叫愚癡的方便呢?智慧的方便,這種方便法是對人有利益,對自己不一定有利益,所以他不計較自己的利益,對人有利益,他用這種的智慧,用這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人,這是用智慧。怎麼叫用愚痴呢?用愚癡是不合法的,這智慧方便是合法的,不違背這個善法的;愚痴的方便,是違背善法的,合乎惡法的,它與惡法相應了,那智慧方便呢?是與善法相應。

與惡法相應怎麼樣呢?譬如:拿殺生吧,那些個蚊蟲咬到自己身上了,無意中就把牠打死了。打死了,「這我是方便了,不要緊,這我不是犯殺戒,沒有破戒。」自己給自己就自圓其說,自己就掩耳盜鈴,說沒有犯殺戒。或者到什麼地方去貪人家的小便宜,等著人家看不見,就把人家的東西給拿走了,做為自己的了,「這不算偷啊,這我是方便嘛!他用我用這大家都一樣嘛!有什麼分別?」所以偷人家的東西,他說方便。本來偷人東西這不合法,這與惡法相應了,他說這是方便,沒有關係。邪淫,自己明明知道如果結婚,有太太了,在外邊不守規矩,走私漏稅,太太不高興,「這個我管她那麼多幹什麼,我行一點方便法嘛!」你看他行方便法了,這是邪淫,女的對男的是這樣,男的對女的也是這樣子,就自己給自己自圓其說,明明他知道這是不對的,但是他還講道理,自己給自己說:「這不要緊的,誰知道?」你看!妄語、飲酒都是這樣的,「唉!我喝一點酒,我試一試嘛!逢場作戲,這有什麼關係,我也沒喝醉嘛!」「我打妄語怕什麼,也不是用刀去殺人了,為什麼看得那麼嚴重啊?」就是自己給自己辯護,自己給自己講道理,這就叫惡的、愚癡的方便。所以這方便有智慧方便,有愚癡方便,那麼藥師琉璃光如來,他是用智慧方便。

「令諸有情」:令所有的有情,「皆得無盡」:都得到,得到什麼呢?「所受用物」:就是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他們都得到,需要什麼就得到什麼。你看佛這種布施心多大,他用他這個願力,來滿眾生的願,來滿眾生的所求,所以「莫令眾生,有所乏少」:他這個願力,是不要令眾生有貧乏,有缺少什麼,什麼都滿足,遂心滿願,如意吉祥。你們要是想滿足你們自己這個貪心的話,就趕快學念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者念《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都能滿足你們那個貪心。

說:「那我知道了,我現在趕快念這個藥師琉璃光如來,等我到Reno(賭城雷諾)那兒去,我賭一下子就贏了幾百萬,回來我再也就不賭了,這是我的所求,我所需要的。」你要是真心,或者也可以滿足你的願。但是你若是將信將疑的,藥師琉璃光如來也不會被你欺騙的,你用一個不真實心去想騙他,是騙不了的。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四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修道發十二大願,這第四願,他是願所有的眾生都捨邪歸正,反迷歸覺,離苦得樂;那麼願意修小乘的人,都迴小向大,發真正的菩提心,將來成就佛果,所以他才說第四個願,說是「願我來世」:他說現在我是沒有成佛,那麼將來等我成佛的時候,得到正等正覺這菩提果位的時候,「若諸有情」:有情就是所有一切眾生。所有眾生正知正見的人很少,那麼邪知邪見的人多。你若講說正法,很少人明白,能接受,去實行。可是你若說一些個旁門左道的法,或者什麼秘密法,或者走捷徑的法,這個人就都發狂了,想要去學這種的法。這為什麼呢?就因為人這個邪知邪見太深,正知正見可以說是少,所以就說這一切的有情,「行邪道者」:他修一些個外道法,不求正法,也就是所謂學那個落降頭,或者學那個給人下蠱,或者玩那個碟仙,或者又是扶鸞,啊!這樣人就相信了,你若正式給他們講經說法呢?他們聽著也覺得沒有什麼大意思。你若弄出一點邪門來,邪裏邪氣的,或者持言禍福,說:「你又有什麼災難了,有什麼危險了,你現在要如何如何,才能免去你的災難!」這個人就相信了。你若給他講正式的佛法,他就不願意聽,所以這就叫行邪道者。

「悉令安住菩提道中」:雖然他們是行邪道的,可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儘量設這個方便法門,令這個人反迷歸覺,捨邪歸正,了生脫死,發大菩提心,所以安住在這個菩提道裏邊。安住就是捨邪歸正了,再不去想旁門左道了,安住在這個覺道裏邊。覺道是什麼呢?覺道就是人的一個智慧。你能有智慧,就會行正法;你沒有智慧——愚癡,就要行小道、旁門外道了。所以現在由旁門外道,返回來到真正的佛教裏邊,這叫安住菩提道場。

「若行聲聞獨覺乘者」:若修行聲聞,聲聞就是修四諦法的,修苦、集、滅、道這四諦。獨覺呢?就是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所有的眾生都是由這個十二因緣而生,所以也由這個十二因緣而滅;這也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若能了悟這個十二因緣就反迷歸覺了,迴小向大了;迴小向大就是修六度法門。

十二因緣,我們人怎麼樣生的呢?就是從無明生的,就是糊糊塗塗就生出來了,這叫一個無明。這個無明就是煩惱的一個根本,也是生死的一個根本,也是所有麻煩的一個根本,也是所有問題的一個根本。修是修什麼呢?就要破無明,這個無明就是你做出的事情還不明白,糊裏糊塗就做了;做了也不了解,不了解還要做,這就是無明。這一切一切你不明白的問題,都是無明,都是這個無明在那兒支配著你,令你這麼顛顛倒倒,迷迷糊糊,醉生夢死,貪著財、色、名、食、睡,都是這個無明在那兒搗亂。

因為有無明,然後就發之於行為,就有了行為了,就要去做去。做什麼呢?做你所不明白的事情。你明白只是一點點,而不是完全明白,所以就要去做了。有了行為,然後這就有了痕跡,有了事實,落到事相了!因為你有行,所以有事相了。有了相,然後就有了名了。

行的時候,那個分別心還沒有生出來;你看你行完了之後,就有了識了,就有分別心了,有了知識了。有了分別,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就都出來了。那麼這個識,是個意識,意識就是那個地方有了作用了;有作用,然後就有了名色,可以說出這是個什麼;有了名色了,然後就有了全體了;有了全體,就有六入了。這六入,無論什麼事情都有一個體相,他那個體相就生出來了。

體相一生出來了,和外邊的物質就有接觸,所以就有了觸了。有觸,然後就有領受了;有領受,就分別好的觸和不好的觸,歡喜的和不歡喜的。於是乎這不歡喜的就不要了,歡喜的就生出一種愛心了。所以說觸緣受,受緣愛;受就生出愛心來了,這都是有一連串的關係。

有了愛心,就想把它取為己有,做為我自己的了。有了有,就又有了來生;有了來生,就又有了老死。這十二因緣,是一切眾生怎麼樣做的眾生?怎麼樣又沒有的?就是這個,所有的人類和一切眾生都包括在這個理論裏頭。

這個獨覺的人,他看十二因緣這種循環無端、沒有停止的時候,他覺得很痛苦的,所以就修道。修道嘛,就要了生死、脫輪迴,把這輪迴脫去了,生死的輪也息了,所以就證果,叫獨覺,這是二乘人。聲聞、緣覺,緣覺又叫獨覺,這叫二乘。

所以行這個聲聞和獨覺乘者,這個「乘」就是這一類的修行人,怎麼樣呢?這是不究竟法,到這個二乘,分段生死是了了,變易生死還沒有了。所以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的時候就發願,「皆以大乘而安立之」:說,「若有修小乘的,我就教他們從小乘而搬家,搬到大乘的道路上,迴小向大,發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成佛的心。」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我們眾生到現在,還有這麼多人沒有完全墮落三惡道,都是因為有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名號的關係。如果不是有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名號在世界上,所有的眾生恐怕早都去墮地獄、轉餓鬼、做畜生了,在三惡道裏邊,做人就很困難。因為藥師琉璃光如來他的願力,無論你做的是十惡不善、開齋破戒、不修善法,你若能聽到藥師琉璃光如來這萬德的洪名,就會消除你的罪業,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什麼原因呢?就因為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在因地早就知道我們眾生,多數都是不持戒律的,多數都是在這兒善惡夾雜,分不清的;就像那個土、水在一起和泥,和得亂亂糊糊的,沒有法子分出哪個是水?哪個是泥?這個水呢,就是智慧;那個泥,就是無明。持戒律就是返本還原,恢復本有的智慧;不持戒律就是好像那個土、水在一起和泥了似的;裏邊也有智慧,但是露不出來,都被這個無明給遮蓋住了,於是修行也不容易修成,也不容易持戒律。

藥師琉璃光如來知道我們眾生這種習氣毛病,所犯的這個錯誤,於是乎他就發願了,所以他「第五大願」說,「願我來世」:等到我將來成佛的那個時候,「得菩提時」:我成了佛之後,「若有無量無邊有情」:無量無邊,這裏頭你也包括在內了,我也包括在內了;你也在無量無邊以內,我也沒有跑出無量無邊以外去,所以都是在這數目裏頭,怎麼樣呢?就是「於我法中,修行梵行」:這個佛佛道同,我法就是佛法。在佛法裏邊,修梵行者,梵行就是清淨行。清淨梵行,就是嚴持戒律。「一切皆令得不缺戒」:無論誰在佛法裏頭修行,我的願力是令他們都得到完整無缺、圓圓滿滿的戒律,持戒圓滿,守戒清淨,猶如那個滿月一樣,絲毫也沒有缺陷。

「具三聚戒」:這個三聚戒,你們各位有知道的,什麼叫三聚戒?三聚淨戒是什麼?講一講。不要看書啊!你們出家人有知道的嗎?那麼持攝眾生戒、攝善法戒、攝律儀戒清淨了,這叫三聚清淨戒。

可是這個戒律是不容易持的,所以說「設有毀犯」:倘或有犯戒的,「聞我名已」:若聽見我這個佛的名字了,「還得清淨」:就又得到恢復清淨,返本還原,不會再墮落惡趣了。所以說「不墮惡趣」:不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了。

這三聚淨戒,怎麼叫聚呢?聚是聚集而成的,由這個「聚」字,就知道它不是一種。譬如攝律儀戒,攝這個律儀,「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這個戒法,也是很多很多的律法聚集到一起,所以這叫攝律儀戒。攝就是包括的意思,包括所有的律儀,所有的威儀都不毀犯。善法呢?就是一切善法,這善法也有無量無邊,不是一種謂之善法,包括很多很多種,所以就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是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呢?這個攝,也就包括所有的一切眾生;那麼一切眾生,我都願意度他們成佛,攝持他們,不是單單一個眾生。所以這叫三聚,這種的戒這麼聚集到一起,叫三聚戒。

可是這個很多了,不容易修行,不知不覺就把這個戒犯了。那又怎麼辦呢?所以說設有毀犯,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就發願說:假如他們有毀犯這個戒律的時候,聞我名已,他聽見我的名字之後,還得清淨,又會恢復他不毀犯的時候那個樣子,得到清淨了,不墮落到惡趣去。

各位想一想,藥師琉璃光如來對我們每一個眾生,這樣地關心,這樣地攝受,我們是不是應該體諒藥師琉璃光如來這種的慈悲心,好好地趕快修行戒律,不要依賴藥師琉璃光如來,說:「我不要緊的,藥師琉璃光如來發的願,我就犯戒他可以救我!」那就不對了。這是說,你不知道的時候,你犯了戒了,藥師琉璃光如來可以令你再恢復清淨。你現在知道藥師琉璃光如來發過這個願,你就有了依賴了,有了仰仗了,說:「我不要緊,我現在可以儘量去犯戒,反正我有靠山,藥師琉璃光如來發的願,如果他不救我,我就去和他算帳去,我就鬥爭藥師琉璃光如來去!」這是不對的。所以我們不要好像有了靠山了,就要犯戒,不可以這樣子。

這個第六願,現在我給你們說一說大概。大約就是說:人有什麼病痛,藥師琉璃光如來他也都可以救,令我們這一切病痛都除掉。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這一部經是說的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本願,這個本願就是說的他過去的願,過去他發的是什麼願?現在結的是什麼果?他這個願力能發生什麼效力?我們人這個願不是空發的,你發什麼願就會結什麼果,也就是種什麼因,結什麼果,你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你發願,只是在那兒造這個善的業和惡的業。這個願就是一種主動的力;由這主動的力量,才能有事實的成就。所以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在因地的時候,就是發這種的願;這種善的願,成就一種善的業,而結善的一種果。

怎麼說叫善願呢?他每一願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所有的一切眾生做著想。佛沒有發願說:我若成佛了,我在那怎麼樣享福,怎麼樣享快樂,而把其他的眾生都忘了;佛不是這樣。佛得到最大的快樂,而自己不願意獨享,願意分給所有一切眾生。佛發願成就這種的善業,生生世世是行菩薩道,要自利利他,自覺又覺他,自度又度他,發這種大菩提願。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他不為自己做著想,只是要利益眾生。這是菩薩所發的善願,成就這種善的業,而結了這個善果,善果就是佛果。成佛了,并不是唯我獨尊,高高在上;佛成佛之後,只是他的智慧超過眾生,反迷歸覺了,沒有一切的顛倒妄想。

我們眾生一舉一動,都是在造業,可是盡造一些個惡業,而不是造善業。就偶爾有一念的善念,也不會超過那個惡念那麼重,所以善惡夾雜;要是用這個電腦來計算計算,還是惡業多過善業。因為這樣子,一生就不如一生,每一生就遇著一些個顛沛流離、不如意的事情。為什麼這樣呢?就因為造的業不清淨了,沒有做好;沒有像佛盡發這個善願,修這個善業,將來結善果。我們眾生就是在這兒善少惡多,所以一生就不如一生,那麼就墮落了。我們也想發善願,可是因為自私心在那兒作怪,總是不願去利益人,而要利益自己。偶爾有一些個人想要利益人,也是在那兒沽名釣譽,希望得到一個好的名,令人相信自己,這都是在那兒造這個善惡的夾雜業。所以惡業這邊重了,善業就輕了,那麼結果就是結這個惡果了。佛因為他發善願,修善業,所以成就善的果;我們眾生想發善願,可是一做就糊塗了,就顛倒了,自私心就跑出來了,就變成善惡夾雜了。所以做人也有一點快樂,又有一點痛苦,可是痛苦多於快樂。

那麼我們人的這個快樂,也并不是真正快樂;真正快樂,是自性裏邊的常樂我淨,那才叫真正的快樂呢!我們這個所樂的也不常,我們這個我也不常,我們這個樂也是不常,我們這個淨也都不常,所以沒有真正「常樂我淨」這一種清淨的快樂,那不是真正快樂。并不是說去跳跳舞這是快樂,喝喝酒這是快樂了,或者看看戲這是快樂了,其實這怎麼樣啊?這正是在那兒背覺合塵,在那兒顛倒。

說:「法師你這麼樣講,那世界都沒有快樂了?」你細想一想:什麼是真快樂?世間的快樂都是苦的因,拿這個衣食住來講,人人都歡喜穿好衣服,你穿上一件好衣服,很值錢的、很名貴的,其實怎麼樣啊?就像戴上枷鎖了一樣,行也不自然,站那兒也不自然,坐那兒也不自然,臥那兒也不自然,行、住、坐、臥,都是好像披枷戴鎖似的,不自然了。為什麼呢?就因為要保護自己這個衣服嘛,因為這個衣服是名貴的。啊!你想一想,憑一個萬物之靈的人,為這個衣服來做奴隸!這是衣。

吃的呢?說吃點好東西,吃得再好的東西,吃到肚子裏頭也都變了;吐出來,你教他再吃了,誰也不願意吃了。

住,就是「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只是三餐。」為什麼要那麼緊張,為這個衣食住忙忙碌碌,一天到晚也沒有休息的時間?忽然間無常到來了,死了,說:「我的事情還沒辦完呢!還沒忙完呢!閻羅王你緩一緩期,我慢慢去可不可以?」那無常鬼搖搖頭,說:「辦不到!我沒有辦法教你多活一秒鐘。」所以就死了。你看!這究竟有什麼意思?就因為認不清楚,所以為這個虛妄的名、虛妄的利,令自己的心裏頭時時都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打擊,這是我們人和佛不同的地方。

那麼佛呢?他把一切都看清楚了,所以他看破了,也放下,所以就得到自在。在他剛剛看破的時候,他就要發願,他說這個願要利益眾生,要行菩薩道。所以這個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就發了大願,這「第六大願」,他就說「願我來世」:說我發願,等我來生的時候。有的人不信有來生,人如果沒有來生,那你就殺人放火,什麼也不需要相信,都可以的;就因為有個來生,還有個尾巴,還有個後果,所以你不可以不守規矩,不可以什麼事情都做,就因為有來生。

說:「我怎麼不知道有來生呢?」嘿!你不知道有來生?等你睡著了,你知道不知道醒著時候的事情呀?你睡著了,你把醒著時候的事情都忘了,所以你今生把前生的事情也都不記得了,那麼佛才說:「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前世你是什麼因果,你今生所遭受的,就是你前生所種的因,今生結的果。「要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你今生所造的業就結來生的果,這是一定的。

所以佛知道這個道理,那麼他就發願了,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若諸有情」:所有的一切眾生。那麼所有的眾生,就是凡有血氣的都叫眾生。「其身下劣」:這個眾生多數是指著人而說的,其身下劣,就是這個人生得其貌不揚,很醜怪的、很難看的。鼻子和眼睛長到一起,耳朵和嘴巴又合夥了,所以啊!你看看那個嘴巴長到耳朵那地方去,那個鼻子長到眼睛上面去,這叫個什麼?說:「我沒有看見這種人。」那你沒有看見這種人,你也不要想要試一試。總而言之,醜陋不堪就是了,一個人長得像狗樣子、像個貓的樣子、像個老鼠的樣子、像個黑熊的樣子、像個馬的樣子、鹿的樣子……啊!這很多很多的,很難看的。這叫其身下劣,下劣就是又窮嘛,又不值錢這樣子。

不單這樣子,而且「諸根不具」:或者有一個眼睛,或者有半剌眼睛;或者有一個耳朵,另一個耳朵就沒有了;或者只有一個鼻孔;或者有半剌嘴,你看這諸根不具。或者手也不做手的工作了;腳嘛,也不做腳的工作了。眼、耳、鼻、舌、身、意,都互相不合作了,互相罷工了,這叫諸根不具。互相罷工了,你看著我,我又看著你,大家在那兒不做工,這就諸根不具了。雖然有這個眼、耳、鼻、舌、身、意,等於沒有一樣的,那麼就是有,也是很難看的,這是諸根不具。

那麼下邊呢,就怕你不懂得這個「其身下劣,諸根不具」,所以就說「醜陋」:很難看的,又醜陋嘛,又「頑愚」:頑就是很冥頑不靈,你和他說什麼,他也不懂。愚,很愚癡的,你教他兩個二是個四,他說:「什麼?一、二是三嘛,怎麼變成四了?」就這樣子,所以就是很愚癡的。

「盲聾瘖啞」:盲,就是沒有眼睛了;聾:沒耳朵聽不見。有眼睛也看不見,有耳朵也聽不見,這叫盲、聾。瘖,這個聲音發不出來,說話像蚊子叫似的,在那個喉嚨裏頭,人幾幾乎就聽不見。啞,就是不單聽不見,而且根本就是啞吧了。這盲聾瘖啞,哎!你看這多苦!為什麼他受這個果報?就因為在因地的時候,人家給他講佛法,他有所懷疑,不聽。那麼因為他對面不認識佛,所以就盲了;有人講法,他不聽了,所以就聾了;教他來研究佛法,他也不研究,就瘖了,再甚至於就啞吧了,受這種果報。

「攣躄背僂」:攣,就是痀攣了,手也伸不開,手指頭也轉在那兒,伸不開拳,總是拳著的,這叫攣。躄,就是麻痹,不能有作用了。背僂,就是羅鍋子,廣東話叫駝背,就像那駱駝似的那個樣子,所以叫駝背,這是背僂。

「白癩顛狂」:或者生一些個白癬,面上白一塊,紅一塊的,好像開花了似的,在這個面上,這是白癩,有種種這種不好看的樣子。那麼又顛狂,顛狂就是那個小孩子,有的是那種虐待狂,有的自己咬自己,自己要吃自己的手指頭,自己都啃吃自己的肉,那麼糟蹋自己、作賤自己。這都是在因地的時候,謗毀《楞嚴經》,謗毀大乘經,謗毀佛法,所以受這種果報——白癩顛狂,發顛、發狂這個樣子,及「種種病苦」:前面所說種種病苦。

「聞我名已」:若聽見我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名號的,就一聽這個名字之後,「一切皆得端正」:所有都得到端正了,這一些醜陋也不醜了,也不難看了。「黠慧」:也聰明了,也有智慧了。「諸根完具」:這時候,眼、耳、鼻、舌、身、意也都完具了,六根通利了。

「無諸疾苦」:所有的疾病、痛苦都除了,也不用吃藥,也不用看醫生,你看妙不妙?只聽一聽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名號,所有的疾病、痛苦都能解除了。你看這個佛啊!他對人類這種的利益是多大!他一舉一動都是為眾生做著想,沒有想要害眾生的地方,沒有想要令眾生受什麼果報。他都是發願令眾生得到一切的遂心滿願,都得到他真正的快樂,這是佛的意思。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這個藥師琉璃光如來,有很多來聽經的人還不認識這一位佛是誰,我現在不妨給你們講多一點。藥師琉璃光如來就是個大醫王,醫生之王。他這個醫生之王,不需要用藥去治人的病,只要有眾生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名號,他的病痛就解除了,就沒有了,所以藥師琉璃光如來就是個大醫王。

一般的醫生都講望、聞、問、切。望就是看一看;聞就是聽一聽;問就是用言語來詳細問一問,你的病情是什麼樣子?或者你是頭痛啊?是腳痛啊?是牙痛啊?是眼睛痛啊?是鼻子痛?或者其他什麼病?問一問;切就是切脈,就是給聽聽脈。這叫望、聞、問、切。

又有神、聖、功、巧。神就是不可思議;聖就不是像神那麼樣子不可思議了,還可思議一點;功就是要下點功夫才能知道;巧就是很巧妙地就知道了。望而知之,這叫神;聞而知之,這叫聖;問而知之,謂之功;切詠而知之,謂之巧。

普通的醫生要用這四種的方法、八種的理論,來知道這個病情。可是藥師琉璃光如來,這些個工具他都不用了,他也不需要望,也不需要聞,也不需要問,也不需要切。你就一稱他的名號,這病就好了,所以這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利益眾生特別的地方。

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威神力呢?因為他在因地發過願,所以他這十二個大願裏頭,「第七大願」就說了,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我得到成佛的時候,「若諸有情」:說所有的一切有情眾生,「眾病逼切」:所有的疾病來逼迫熬煎,令他痛苦得不得了。這時候,「無救無歸」:也沒有人可以救他、可以來幫助他。無歸,也沒有一個歸宿,也沒有寄托。這個有病是最痛苦了,「無醫無藥」:也沒醫生給他看,也沒有什麼藥品給他治病。「無親無家」:他又沒有親戚,也沒有家眷。「貧窮多苦」:為什麼他這樣子呢?就因為他貧窮多苦。

「我之名號」:藥師琉璃光如來說,我這個名號,「一經其耳」:那麼這個有病的人,他若能聽見,只要聽見我的名,聽見「消災延壽藥師佛」這個名號,一曆耳根,「眾病悉除」:所有的疾病都沒有了,所有疾病都解除了。啊!你看看,也不用吃藥,也不用打針,也不用照X光(愛克斯光),也不用鐳射,什麼都不用;也不用電,也不用火,不用艾子灸,也不用針灸,什麼都沒有。你看!眾病悉除,病沒有了。

「身心安樂」:這做醫生的聽見這個經文,很不高興的,說:「這把我的生意都給搶去了!」不要緊,你還有你的顧客,不會他都搶去的。那麼眾病悉除了,身心都得到安樂了。「家屬資具」:家庭的用具和這個眷屬,「悉皆豐足」:都圓滿無缺。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最後乃至於能證得這無上菩提的道果,無上菩提就是成佛。所以我們佛教的理論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佛不是單獨說:「只可以我成佛,你不可以成佛。」因為他是平等的,他和人人都一樣。他只是比我們人有智慧,佛是一個大智慧者,所以他不說糊塗話。我們學佛,也就是學的不顛倒、不糊塗,不再去做一些個損人利己的事情,不再去做一些個妨礙社會的事情。就是要老老實實,好好地循規蹈矩,做一個好人,然後才能成一個有智慧的佛。如果你要是不守規矩,那絕對不會有智慧的。因為有智慧的人才會守規矩,沒有智慧的人,你教他守規矩,他一定反對的。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在沒成佛之前,又發過一種願,這種願是轉女成男的願。為什麼要轉女成男呢?并不是說女人不好,不願意做女人而做男人。那麼現在在這個國家,有一些個婦女解放的人,就來反對阿彌陀佛,說:「阿彌陀佛嘛!是大男人主義,在這個極樂世界,只有男人沒有女人!」這是他們反對的。其實不是這樣子,阿彌陀佛他根本就沒有一個男女相。他見到男人,也不知道他是個男人,見到女人,也不知道他是個女人;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生這種的分別心,沒有這種分別相。

那麼為什麼極樂世界只有男人,沒有女人呢?就因為女人的身體,有的時候不清淨,有的時候很多的病痛來逼惱。病一來的時候,也有許多不方便的地方,因為這個嘛,人才不願意成為女人身,也就是不願意有這一些個百惡。為什麼叫百惡呢?就因為它是很多很多的,恐怕不只百惡,那麼或者一百一、一百二、一百三,也不一定!或者有九十、八十也不一定。總起來這個數說是百惡,就表示這個女人身,有很多麻煩的問題,有很多不乾淨的時候。那麼在這不乾淨的時候,做什麼事情也不太方便,所以這叫百惡。因為這個,修行的人有的時候,就覺得女身有很多麻煩、很多問題,所以願意就轉女成男,就是沒有那麼多的病痛,沒有那麼多不方便的時候。

好像女人,這個月數若來的時候,就心情也不太好,有的人又這個經前痛,或者經後痛。在這個月數沒來之前,就痛得不得了;或者月數完了之後,又痛得不得了;或者月數就不停止地那麼來;或者嘛又總也沒有,這都是一種疾病的現象。有這種疾病的現象了,那麼就很多事情也都不能做,因為這個嘛,女人身是不方便,所以願意轉女成男,是這個道理。

尤其男女這個欲念,也有的時候很重的!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奇奇怪怪的事情都發生了,很多的問題也都發生了,妖魔鬼怪都出世了!所以藉著男女這個問題,也在這兒弄麻煩,尤其是這個同性戀!

「第八大願」:藥師如來的第八種大願,他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願我來世的時候,若證得這個佛果。「若有女人」:假如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為女人的百惡所逼惱,「極生厭離」:很要離開這女人身,「願捨女身」:願意把這個女身捨棄了,「聞我名已」:聽見我這藥師如來的名號之後,「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就是像男人一樣了。「乃至證得無上菩提」:到最後證得無上佛果。這是第八個願,轉女成男願。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九大願」:藥師如來在因地所發的第九個大願,是破魔羅網,脫離外道這個惡見的稠林。所以他就說,我第九個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令所有的一切眾生,「出魔罥網」:我們現在做人的時候,和魔王是很接近的,和佛是很遠的。我們若願意做魔王,隨時都可以做;若願意成佛,就要破除種種的惡見稠林,沒有邪知邪見,常修正知正見,才能出魔這個羅網,所以說出魔罥網。

這個罥是一種很柔軟、又很不容易斷的這種東西,也就好像現在有這一種的拉纜,雖然很細的,但是它力量很大,不容易斷。這個譬如魔那種網,就有這種不容易斷的東西來織成的。那麼織成的這個網,把我們每一個人,捲入到這個網裏頭,就不容易出來,就做魔王的眷屬,做阿修羅的眷屬。

我們每一個人,如果常常有脾氣,常常發大無明火,這都是在這個魔的罥網裏頭。我們人去打魚,把魚打到網裏,我們就很高興:「哦!可得到一條大魚,可以吃。」魔把我們人,卷到他那個網裏,他也很高興的,他說:「我又得到一個人來受用了!」也就好像我們人打到魚那麼歡喜。出魔罥網,怎麼樣出去這個魔的罥網呢?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要沒有脾氣、不發火,沒有無明火,沒有脾氣,那就是出魔的罥網了。魔他就是用這種邪術,來控制著我們人的知見,令我們不起正知正見,盡生這邪知邪見,所以呀,這是很不容易擺脫魔的羅網的。那麼現在藉著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願力,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出魔的罥網,就跑出去了!

「解脫一切外道纏縛」:這個外道也是天魔外道,外道都是以天魔為眷屬。外道他總想控制人,不給人自由,用種種的邪術,來控制著人。甚至於他教你發毒咒、發惡誓,你不能違背他這個道,你不能背叛他這個道;你若背叛他這個道,就要怎麼樣子啊?五雷轟頂,得到一切的災難;令你就怕了,也不敢違背他,明明知道他不對,也不敢違背他,這就叫纏縛。就好像用繩子把你捆住了,用那種絲把你纏住了,你想擺脫,是擺脫不開的。

「若墮種種惡見稠林」:墮,就是墮落到那裏邊去了;種種惡見,這包括種種的邪知邪見;稠林,就好像樹林子那麼很稠密的。很多這種邪知邪見的邪法,來控制著你,令你一點自由也沒有。

所以在佛教裏,不控制人,以前我對于斌曾經講過,我那時候告訴所有的佛教徒,我說:「你們信佛,若覺得佛教很古老了,不願意在佛教這個小範圍裏頭來轉了,想要找一個新鮮的宗教、時髦的宗教,你們現在是機會了!你可以隨便改變你們的信仰,因為佛教不是監獄,佛教不能把人來管得嚴嚴的,控制得緊緊的,不這樣子。隨便你願意選擇你所歡喜的、信仰的宗教,可以隨便。」然後我就問,我說:「于樞機、你敢不敢講這話?」他晃頭,說他不敢講。

那麼為什麼他不敢講呢?就因為他們那裏頭,就是要控制人,你不能擺脫他;你一擺脫啊,那這就犯了彌天大罪了!這是惡見稠林,就是見不得光,邪知邪見,不值得研究,不能擺出來,公開來討論,這都叫「惡見稠林」。

那麼遇著這一種邪知邪見的人,「皆當引攝」:引攝,就好像用吸鐵石吸那個鐵似的,把他「置於正見」:給他說明了正知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慢慢地令他修習這一切諸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行菩薩道。「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很快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佛果。

                              * 請續閱下篇〔三〕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淨空居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