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麼聽佛說的。佛陀住在羅閱祇國時,有一次和名聞十方,已獲得煩惱解脫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及天龍八部等,一起坐在音樂樹下,他們都想要聽佛說法。

        於是舍利弗從座位上起來,到佛陀面前請問佛說:「世尊,您是法王,能隨眾生心想,善說法教化他們。使天和人都能夠很恭敬的照著您的教導去做。有些眾生親耳聽您說,有些展轉聽別人轉述。他們有的照著做,有的並未照著做。那麼,怎麼樣才是照著做的行法者,或不照著做的不行法者呢?」

佛陀說:「很好,很好。你能為眾生,提出這個問題。我要告訴你啦,注意聽呀。親耳聽我說,或聽傳聞,而能照著做的,通通叫做僧。

好比寶事比丘聽我說,諸行無常,一切都不會長久,他就入定觀生滅法,結果就斷了有漏煩惱,證羅漢果。這樣就真是我的弟子,這樣就叫行法者。

又如聽別人轉述的,好比觀身比丘聽,你轉述迦留陀夷之言,說喝酒的人,就好像打開了放逸的大門,對修行者會造成大妨礙。這時他就進入無諍三昧,斷了知見上的煩惱,證了初果。

修行佛法的人,不會去修非法。修非法的人,不叫做行法者。行非法者,不是我的弟子,他們充滿邪見。」

舍利弗問佛說:「世尊,為什麼您跟比丘說的戒律,前後不一呢。譬如忽起長者供僧時,您不許比丘吃早餐。村人供僧時,您又准他們吃飯、麵及魚肉。而頻富村人請僧時,又不准比丘吃乾飯,只准吃稀飯。頻婆娑羅王請的時候,又可以吃乾飯。闡陀師利供養時,又諫比丘到很多家去吃很多餐,又都不可以吃飽。諸如此類,各各不同。後世的出家眾和在家眾,要如何遵守才對呢?」

佛說:「我是因時制宜。有時這麼說,有時那麼說,都是為了他們好,都應該聽話。

我快要涅槃了。大迦葉接我衣缽,比丘及比丘尼,都要聽他的,就像聽我的一樣。

迦葉傳法阿難,阿難傳末田地,末田地傳舍那婆私,舍那婆私傳優波笈多。

優波笈多之後,有國王名孔雀翰柯,大弘佛法。他的孫子弗沙蜜多繼位,有一天問群臣,要做何事,才會留名不朽。

有個臣子說,有兩件事可名垂不朽。一是如先王,造無數佛寺,傾國庫供養三寶。不然的話,就要反其道而行,毀滅佛法及佛寺,殺害佛弟子。這兩件事雖然一善一惡,但都能名不朽。

國王說:『我的威德比不上先王,那就做相反的事來留名好了。』

於是國王就統御四兵,攻打雞雀寺。雞雀寺前有兩隻石獅子,怒吼得驚天動地。國王嚇壞了,因而退走城內。人民看到都悲泣流淚,國王因此更加生氣。他自己不敢再領兵攻寺,但卻逼迫兵將去打。

同時他又把佛陀的七眾弟子聚集起來,問他們對破壞塔寺及破壞僧舍有何意見。七眾弟子都希望不要破壞,如果不得已的話,破壞房子好了。

國王很忿怒,大聲說,有何不可破壞的。於是就不分老少,殺害七眾弟子,血流成河。還破壞八百多座寺塔。其他未被殺害的在家眾,悲痛哭叫,國王就把他們關起來鞭打。

有五百位羅漢登南山,所以免難。南山山勢隱險,軍隊無法進入。國王很害怕,於是就懸賞,一個出家人的頭,可獲三千金。

這五百位羅漢,是佛吩咐不可入滅,須留在人間流通佛法者。於是羅漢就變化出許多人,這些化人拿著比丘及比丘尼的頭,到處領賞。結果國庫因而空竭,國王益加忿怒。這時君徒缽歎羅漢,就在國王面前現身,入滅盡定。國王親自加害他,但一點都傷不了羅漢,因為定力加持的緣故。

接著國王就燒藏經樓臺。快要燒到經典時,彌勒菩薩就用神通力,把佛經接上兜率天,然後放在佛牙塔。佛牙塔的塔神說,本來蟲行神要我把女兒嫁他,我不答應。現在我決定答應他,因為我要讓他護法,並使國王心伏。蟲行神很高興求婚獲准,於是就手捧大山,把國王和他的軍隊,全都壓死,國王的子孫也都死盡。

後來有位國王,性情很善良。這時彌勒菩薩就化作三百個童子,下到人間來求佛法。童子跟隨五百羅漢學道,於是人們又開始出家,比丘及比丘尼又再度繁盛。羅漢就上天把佛經請下來,還給人間。

當時有位比丘叫總聞,就向羅漢及國王求賜經律,到各處建藏經樓,以方便求學的人及有疑難的人。

那時有個長老比丘,非常好名,喜歡諍論。他把迦葉結集的律藏,自作主張加入自己的見解,去教初學的人。另外建立群黨,互相說是非,擾亂僧眾。

於是有比丘就要求國王判決。國王召集兩邊人馬宣布,喜歡舊律的人選黑色,喜歡新律的人選白色。結果選黑的有一萬多人,選白的只有一百多人。

由於好樂不同,國王就讓他們分開來住。從此舊派稱為摩訶僧祇,新派稱為他俾羅。

後來這些派別,又再衍生許多派別,其中有是有非。最後形成五部,各有所長,且各有穿著。

摩訶僧祇部(僧祇律)勤學眾經,宣講真義,地位居中,所以穿著黃衣。曇無德部(四分律)通達理味,開導利益眾生,穿著赤衣。薩婆多部(十誦律)博通敏達,利益眾生,穿著黑衣。迦葉遺部(解脫戒經)精勤勇猛,攝護眾生,穿著木蘭色衣。彌沙塞部(五分律)禪思入微,究暢幽密,穿著青衣。

這是因為羅旬喻比丘托缽時,得不到供養。後來他輪流改穿五種顏色的律衣,而得到很多供養之故。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前世很執著,又很慳吝。見到沙門來化緣,就趕忙把門關起來說,大人不在家。而當他看到別人很歡喜的布施沙門時,就發願作沙門。因此這輩子雖然出家,但卻很窮困,得不到供養。佛法中規定,出家人穿很破舊的衣服,或死人穿的衣服。因為羅旬喻的緣故,出家人有了種種的穿著。」

舍利弗說:「如來的正法,怎麼才幾百年,就分散成這樣呢。既失了本來面目,將來如何遵循呢?」

佛說:「摩訶僧祇部弘揚的戒律,是味道很純正的甘露,其他部就好比加了水的甘露。諸天只飲甘露,把水去掉,而人類飲時,水露俱進。因此有時喝了病會好,有時卻反而生病。讀誦其他部戒律也一樣,有智慧的人,能取能捨。愚蠢的人,不能分別。」

舍利弗說:「如來您以前說過,寒冷地方的比丘,可以穿俗人的衣服,也可以包頭。迦那比丘有一次走過大林聚落時,剛好遇到大寒流,鳥獸都死光了。村裡的人給他俗人穿的衣服,為何世尊您要他懺悔呢?」

佛陀說:「我的意思是說,要把世俗艷麗色彩的衣服,穿在僧衣裡面呀。」

舍利弗又問:「為什麼世尊您常說,比丘不可以把缽放在地上,一定要用乾淨的東西墊著才行。如果沒有乾淨之物,也要拿草葉或木葉來墊。君輸柯比丘和他的弟子,受日難王請時,拿乾淨的木板墊缽,為何世尊您罵他是惡魔的行為,不是行法者呢?」

佛回答說:「我說用乾淨之物墊,以免弄髒缽。若無淨物,就用草木之葉也可以,不過一用完就要丟棄。我不准用木皮或木肉墊,是因為它們本身會出膠汁,會沾灰塵之故。雖然木皮或木肉已經枯燥,可是如果濕熱的話,還是會流膠汁出來的。」

舍利弗問說:「世尊,您允許比丘受施主及僧人邀請吃飯。為何蘭若提比丘受無畏長者請食,您卻罵他是土木人,不應該吃人吃的東西。」

佛說:「因為他破壞威儀之故。當施主供養他飲食時,他只用眼睛看,不用手去接受。外道出家眾都還知道用手去接飲食,何況是我的弟子,而不用手去接。不僅食物特別應該接受,就是其他一切的東西,也都要接受,除了金銀財寶及女人之外。如果是作法的法師,施主還應該把身上穿的衣服,供養法師才對。若是施主供養貯金器的話,比丘接受之後,要另外布施給別人。」

舍利弗問佛說:「世尊,您說飲酒戒,是連像葶藶子這麼一小滴都不能飲,飲了就叫破戒,開了放逸的大門。而迦蘭陀竹園精舍,有一位比丘,病了很多年。快要死的時候,優波離問他,要吃什麼藥才會好,不管什麼地方,都要替他找來。

病危的比丘回答說,我的藥因為違背戒律,所以我不吃,才會到這步田地。我就算死了,也不願意違背戒律。

優波離問,到底是什麼藥,他回答說,就是五升的酒。優波離說,如果為了醫病,如來是允許可以喝酒的。於是優波離替他乞討來五升酒,他喝了之後,病就消了。這位比丘病好後,覺得很慚愧,還是認為自己違犯了戒律。於是就到佛陀那兒,很誠懇的懺悔。佛就為他說法,他聽了很歡喜,結果證了羅漢。」

佛說:「喝酒有很多的過失,開放逸的大門。即使飲了像葶藶子那麼一小滴,罪業就已經開始累積了。不過如果是為了醫病的話,那又另當別論。」

舍利弗又問佛說:「如來常說不可以殺害眾生,就連螞蟻都不能殺。而您於十二月八日,在舍衛國長水河邊,跟輸麗外道比賽。您用神通力贏了對方,對方因此生羞愧心,投水自盡。您卻眼睜睜看著他沈入水裡不救,這不等於殺了他嗎?等他死後,您才告訴眾人說,輸麗以惡法來惑亂眾生。因為前世的善業成熟,這輩子的惡身死後,轉生為有正見之人,不是太好了嗎。凡是我的弟子,每到這一天,都要洗澡,把身上污垢洗盡,把心裡的邪見去盡。身如果清淨,心也要清淨。您當時的作為,好像是沒有慈悲心的凡夫。」

佛說:「你真是有大智慧,能夠為那些還不通達佛法的人,問這種問題。輸麗外道在無量世之中,一直都學邪法,而且還發誓要障礙正法。在燈明佛的時候,我正在修行菩薩道。有一次經過一個村落,村裡正在流行傳染病,死的人很多。我就採集許多菜草醫治他們,很多人因而痊癒。

其中有一個人,叫做不戴,學外道法,自以為了不得,不肯吃我的藥。一直到臨終,才來找我。我說,早先要醫你,你不肯吃藥,現在都快死了,才來求我,如今我也無能為力了。

不戴說,我現在沒辦法判斷你說的對不對,等下輩子,再來決勝負。如果我輸了,我就自殺,再投胎作你弟子。如果你不如我,就讓我使喚吧。

當時我答應他說,好極了,一言為定。而這輩子,我們終於在舍衛國相遇。他臨終時,善根成熟。因為和我辯論失敗,愧對弟子,於是投水自盡。雖然身體死亡,卻已發善心,將來會成為我的弟子而修成,所以當時我沒有救他。」

舍利弗說:「為什麼您要弟子偏袒右肩,而向迦葉村說城喻經時,又說我的弟子,都要正披袈娑,而肩都要蓋住,肉不可以露出來,這才是福田相。走路要安祥有序。這兩種說法,該如何遵循?」

佛說:「修供養的時候,要偏袒,才好做事。作福田的時候,要覆蓋兩肩。什麼叫做修供養呢,譬如見到佛的時候,或者向老師或其他僧人問安之時。還有掃地、拂床、整理衣服、床蓐、在泥地上作花形、踏高踐低、灑水及搬東西等事時,須偏袒。什麼叫做作福田呢,譬如國王請吃飯時,入城邑村落乞食時,坐禪誦經時,在樹下經行時,都要覆蓋雙肩。這樣別人看了,會覺得很端莊,很有威儀。」

舍利弗又問佛說:「世尊,天龍八部是由於什麼因緣,生在惡道裡,卻可以常常聽聞正法。」

佛說:「由於兩種業報的緣故。一種是因為造惡,所以生在惡道。一種是由於造善,所以常受快樂。」

舍利弗說:「善惡剛好相反,可以同時具備嗎?」

佛說:「也是可以同時具備的。所以八部鬼神,也叫做人非人,就是似人而不是人的意思。有下面八種:

第一種叫天神。他們前世做人的時候,把車子、房子及飲食,供養佛法僧三寶、父母及賢人、聖人,不過內心還充滿了慳吝、諂媚及嫉妒等惡心,所以受報為天神,譬如普光淨勝天神等。

第二種叫虛空龍神。他們為人的時候,非常喜歡布施,但卻沒有正確的觀念,而且個性急躁,瞋恨心重,所以投胎作天龍。譬如摩尼光龍王等。

第三種叫夜叉神。他們做人時也很好布施,有時他們先對別人造成損傷,後來改過大加補償。隨他們造善惡業的多寡及強弱,而生在天上、空中或地上。

第四種叫乾闥婆。生前也是喜歡布施,不過還有少許的瞋恨心。他們喜歡用青色的蓮花妝飾自己,也愛玩樂器。投胎作乾闥婆神之後,常常為諸天,演奏樂曲。

第五種叫阿修羅神。他們生前個性十分剛強,不喜歡跟隨善友修清淨的福報,卻喜歡追隨邪師修邪福,作大布施,又愛看別人打鬥、諍訟、所以投胎為阿修羅。

第六種叫迦婁羅神,也叫金翅鳥。在人間時,修行大捨心,但是因為太驕傲,又經常欺負別人,因此投胎成迦婁羅神。

第七種叫緊那羅神,也叫歌神。為人時喜歡勸人發菩提心,自己卻未能發,反而作邪惡之事,因此投胎成緊那羅,為諸天歌詠。

第八種叫摩侯羅伽神,也叫大蟒神。他們喜歡布施,也喜歡護持佛法,但是因為瞋恨心重,所以受大蟒身。

天龍八部這些人非人等,統統都是因為聽信邪師的話,行邪惡法的緣故而受鬼神身。他們以邪法招徠信徒,以邪亂正,還自以為是正法而立教結社。

出世間法,是絕不會雜有邪魔那種歪曲諂媚言辭的。歪曲諂媚之言,是進入惡道的法,而不是出生死的正法。那些邪魔之輩說的話,乍聽之下似乎有理,仔細推敲之下,就可見到他的閃爍之辭了。所以依正法,行正道的人,才可以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力量,才可以了生死得到解脫。

如果追隨邪師,修行相似法的話,就會沉淪三惡道,出不了生死。這種人就叫無知者,他們不求出離世間,充滿了邪知見。

那些邪師雖然也廣讀各種經典,不過都是用來充實他的邪知見而已。他們用種種邪說來欺騙誘惑凡夫,希望獲得敬仰。一般人不知道的事,他說他知道。一般人不能獲得的,他說他能獲得。如果有人問他們說,你怎麼知道,怎麼獲得的呢。他們就回答說,是天空的神及幽冥的鬼,秘密告訴他的,他們有時會告訴信徒,某年某月,會發生大災害或大祥瑞。然後信徒彼此互相告知,應該如何預防、如何救濟。他們也會說,什麼事情會發生,什麼事情會消失。信者會得到什麼,不信者會失去什麼。邪師不停的如此欺誑凡夫。

一般凡夫不去深思修養德行,卻去追隨這類的邪知見。由於失去了正見,愚昧的人就會去造惡業。活著的時候,花費許多錢財去造惡,死了自然投胎到地獄。在地獄裡被拔舌頭,被逼吞銅汁。這樣過了百千萬歲之後,才投胎作畜生。畜生生涯經過無量歲之後,又投胎成鬼,生活在山林曠野之中,或者住在河海之濱及空屋裡。這時他的邪見更是熾盛,常常去害人。見到修行人,他就去迷惑或毀謗對方,讓修行人不能修行。這種邪鬼會不現身形,而只出音聲來恐嚇修行人,只為了求索飲食,而無所不用其極,實在可惡下賤至極。

如果我的弟子心思正直,不失正念的話,聽到這種惡鬼的聲音,就會大聲呵斥他們。雖然如此,無恥的邪鬼仍會不停騷擾。如果我的弟子性情怯弱,容易失掉定心的話,就會讓邪鬼得便。這種弟子沒有丈夫相,被邪鬼所動,於是就會聽鬼神之言,造作惡業,將來死後,自然墮入惡道,實在可悲。」

舍利弗又問佛說:「八部鬼神裡,在空中的叫空神,在地上的叫地神嗎?」

佛說:「不是的,另外有地神,譬如浮華光神等。他們過去世的時候,喜歡修布施,但是瞋恨心很重,又很愛喝酒及唱歌跳舞,所以投胎作地神。他們穿著純白的衣服,非常乾淨,沒有污垢。」

舍利弗問佛說:「如來,您為什麼告訴天帝釋提桓因及四大天王說,不久之後您就要滅度,要他們好好護持佛法。而您去世之後,摩訶迦葉、賓頭盧、君徒般歎及羅侯羅等四大比丘,不住泥洹,要留在人間流通佛法。」

佛說:「像法時期,眾生的信仰心很微薄,雖然開始信佛,但卻不夠堅固,不能獲得感應。那時候的佛弟子,雖然專修很多年了,但是那點功力還比不上佛在世時,佛弟子一念之善。所以當後世佛弟子修行專心已極時,我要四大比丘隨末世修行人的努力程度,現佛像或現僧像,在空中出聲,或放光明,甚至在夢中出現,安慰修行人,堅固他們的修行。等到彌勒菩薩在人間成佛之後,四大比丘就可以泥洹了。」

舍利弗又問佛說:「二十年前,如來度諸弟子,並沒有規定他們一定要供養什麼,隨他們有什麼就施什麼。二十年後卻都指定供養之物,為什麼呢?」

佛說:「有位長者的兒子,叫做分若多羅,宿世有善根,生在婆羅門家。後來出家修行,拜大目犍連為老師,在巴連弗邑天王精舍,求受比丘具足戒。

目連告訴他說,你先要懺悔先世的罪業七天七夜,等到一切都乾淨了之後,修行就再也沒有障礙了。這時,我會代你向諸聖僧求加被,讓你得戒。

分若多羅說,我怎麼才能知道罪障已經滅了呢,我怎麼才能知道我是否得戒呢。希望諸佛威神加被,讓我罪滅,讓我見到得戒之相。

佛告訴他說,你只要誠懇精進懺悔罪障,自然得見得戒之相。

分若多羅回佛說,我一定恭恭敬敬遵守世尊的教誨。於是他就日夜勤奮不懈,懺悔業障。到了第五天的晚上,他的屋子裡掉下來手巾、手帕、拂塵、掃帚、刀、斧、錐、鏟等物。分若多羅很歡喜,想自己將來一定會證果。七天之後,他就向老師目連報告。

目連來問我是怎麼一回事,我說,這是脫離塵勞的象徵,因為拂塵這類東西,是割捨之物。應該要分若多羅供養報答老師。由於老師的緣故,他才能得戒。

受戒的人,要隨他的能力供養老師,但也沒有一定的限制,該供養何物。」

舍利弗又問佛說:「世尊,有的施主蓋寺廟,讓出家眾在中修行,衣食住行醫藥等物品都準備得很齊全。將來有些出家人,雖然披袈裟好像出家人,但卻在不適當的時間,向管理飲食的出家人索取飲食來吃喝。這樣的話,索取飲食的和給飲食的,犯了什麼罪呢?而原本的施主,又會得到何等的福報呢?」

佛說:「過午而食的出家人,是破戒人,犯了竊盜罪。而過了午飯時間,還給出家人飲食吃喝的,也一樣是破戒人,犯竊盜罪。他們竊盜施主的東西,因為施主的意思,並不是要出家人過午而食,所以等於別人沒有答應給,卻自己自動去拿,這就是竊盜罪。施主雖然供養了出家人,但卻得不到福報,因為他供養的東西,已經被竊盜之故。不過由於有供養的心,所以種了善根。」

舍利弗說:「持戒過午不食,而當時吃不完的,過午之後再吃。或在中午以前接受飲食,過了中午之後再吃。供養這兩類人,能不能得福報呢?」

佛說:「持午之人,才是福田,才是出家人,才是僧伽,才是人天的良師益友。不這麼作的,都是不清淨的人,都是破戒者,通通是大盜賊,是餓鬼,是犯罪的根源。過午還索吃的,管吃的人也給,這都叫作退道人,叫作惡魔,叫作三惡道,叫作漏洞的貯水器,是有癩病的人,因為壞了善業的果報,為了活命偷東西來吃故。

連外道的出家人,都持午,都不作四種邪命(1、下口食  種植田園,和合湯藥,2、仰口食  仰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之術數,3、方口食  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4、維口食  學種種之咒術,卜算吉兇,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何況我的弟子,知道正法,修行正法,而還敢這麼做。凡是這樣的人,都不是我的弟子,是偷我佛法利益的不修行人,是竊盜佛法來獲取名聞及飲食的人。就算只竊盜一粒鹽,一滴醋那麼少,死後都會墮落燋腸地獄,吞熾熱的鐵丸。從地獄出來之後,又會生在豬狗之中,吃污穢的東西。之後又生在醜惡的鳥類之中,啼聲可怕,人類聽了會驚怕。之後又生在餓鬼道,住在寺廟的廁所裡,吃糞穢百千萬歲。之後才生在人中,出身貧窮下賤,被人厭惡,所說的話,沒有人相信。竊盜一個人的東西,罪還輕些。而出家人竊盜的是十方施主之物,而本身出家卻非福田,破戒無法修成出世法,因此之故,受無量的罪報。」

舍利弗又問佛說:「如來的親戚,有很多人出家。他們是自己發心出家的呢,還是靠佛的神力?」

佛說:「我的親戚,都是王族,一向傲慢,貪圖享樂,怎麼會自願出家呢。是因為我的父王下令,要貴族裡有兩個兒子以上的人,就要挑一個跟著我出家。其中阿那律善根深厚,非常喜歡正法,於是就帶領跋提難陀等六人,洗得乾乾淨淨,來到我那兒,要求出家。

當時毘羅茶上座替阿難及阿難陀剃度,婆修羅上座替提婆達多及跋難陀剃度。其中只有阿難不忘禪修,且宿世修陀羅尼,因此很快就修得佛覺三昧。好比把百萬條河川的水,通通變成雨水,奔流到大海裡,而阿難能把這些雨水撈起來,分門別類還給各河川,不出一點差錯。」

這時大菩薩文殊師利跟佛說:「世尊,您常說舍利弗是您的聲聞弟子裡,智慧第一的。我看他的智慧,絕不是小乘的心性,能問得出來這種問題的。」

佛說:「他早就開悟了,現在是幫我弘揚佛法。他以他的智慧,來利益眾生。」

舍利弗又問佛說:「如來說父母的恩德很大,不可以不報答。又說老師和出家人的恩德,無法稱量。到底父母和師僧的恩誰大呢?」

佛說:「就在家時而言,應孝事父母,因為父母生養我們的恩德很大。而老師開發我們的知見,教我們出生死之法。就世俗而言,父母恩稍大。

就出家時而言,是由於老師的力量,才能捨掉父母的生死之家,而進入佛門受微妙的出世法。此後的修成法身,成就智慧,獲得解脫,具足一切功德,都是因為老師的緣故。因此就出世法而言,師僧的恩比較大。」

舍利弗又問:「這部經應該叫什麼經名呢?」

佛說:「可以叫做菩薩問喻經,因為內涵很廣大的緣故。也可以叫做舍利弗問經。」

這時候佛陀的四眾弟子及五十位新出家的比丘,對佛法產生了信心,知見正確,還有原先的各大比丘及天龍八部等眾生,聽完這部經,都大大的歡喜,禮佛而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淨空居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